屏東宗聖公祠是典型的客家宗祠,結合客家傳統民居合院建築、廟宇建築及日治時期的西洋風格
建築於一爐,其建築技術、彩繪、大木結構、雕刻、剪黏、泥作、書法藝術等,見證了六堆客家
先人之風采。
宗聖公祠供奉「宗聖」曾子、曾子父親曾點、曾姓遠祖夏禹王及六堆客家曾氏宗族歷代祖先,
是臺灣著名的客家宗祠。
宗祠創建於昭和二年(1927),昭和四年(1929)完工。
當時由前清秀才曾寶琛提議興建,出資者是六堆客家祭祀公業曾裕振、曾啟蒼公嘗,
宗祠兼作為到屏東市唸書子弟或辦事族人寄宿聚會之所。
昭和十六年(1941),嘗會改名為「曾裕振土地株式會社」,當時亦接受其他同宗族親入股,
每股入股金50元,後共籌到股份1,200股,但原則上仍以原有六大戶為主要權屬。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人借住於此,門窗前的鐵柱均被剪斷以供做戰時子彈的原料。
民國87年(1998),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委託何清朋建築師事務所執行《屏東縣曾姓宗聖公祠
調查測繪報告》,指出該宗祠價值頗高,應予以妥善保存。
民國91年(2002)正式被公告為縣定古蹟。
2006年恆春大地震後,宗祠受損嚴重,經曾貴海先生等人奔走,決定進行搶修。
然而,由於宗祠屬私有財產,為了修復古蹟,屏東縣政府編列了2,700萬元辦理徵收,
這也是屏東縣第一個透過土地徵收搶救的古蹟。
數年前前往之時, 不過暫作臨時性之防護, 整體之修建並未進行……
近年來, 經過了3年漫長的修復,
2012年8月宗聖公祠修復工程終於竣工,並對外開放, 再現昔日之堂皇。
佔地廣達1,100坪的宗聖公祠,採二堂二橫式的四合院建築格局,運用洗石子、泥塑、
木雕、彩繪、書法、剪黏交趾陶等裝飾工法,施作於門廳、屋頂、樑柱、 山牆等。
譬如,位在廣場的門樓,由於刻有動物雕像,因而顯得氣派大方;還有燕尾屋頂、水型馬背、
火型馬背、交趾陶鳥踏等,最特別的是,在正廳的柱子表面, 可以看到用竹葉寫成的「竹葉字」,
是相當罕見的書法藝術。
這些多時當時一流的藝匠所為, 為宗祠建築工藝集大成者……
走進正廳,中央擺放歷代祖先的神龕,祭祀的案桌按古制設計,上懸「天經地義」匾額,
闡明曾子的處世哲學,而左右橫屋則保留世祖曾裕振派下的祭祀空間及「九 嶺」、「西山」、
「南山」、「端塘」、「黃坑」、「蔘坡」六大房,
正廳兩側之棟柱, 留有曾國藩題贈的楹聯, 這是在台灣唯一的一對;
一座古建築就充分展現客家人的儒學門風、價值觀念、社會組織等面向,
是難能可貴的文化資產。
其建築施工者具為當時一流的藝匠, 展現出諸多的建築工藝 ;
有關其工藝之美, 另篇再詳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