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六年(1687)時,漢人開始大規模開發屏東平原。廣東嘉應州之鎮平、平遠、

興寧、 長樂等縣份的客家人紛紛移入臺灣,本想在臺南府治附近拓殖,可是大多已被河洛人所占據,

已無空地。 後來,知悉下淡水溪東岸流域,還有尚未開墾的草地,於是相率移居該地,協力開墾。

根據雍正年間纂修的〔臺灣輿圖〕,當時屏東平原既已出現幾個聚落如下:

「下六根庄」、「姜園庄」、「上六根庄」、「新東勢庄」、「新北勢庄」、「火燒庄」、 「海豐庄」

、「外篤佳庄」、「內篤佳庄」等漢人聚落,以及幾個疑似漢人的拓墾區。

因此,雍正年間,屏東平原已經呈現全面拓墾的局面 。

康熙 四十四 年 (1705) ,由台南府城富戶<盧愧如>,結夥林歧鳳 和李咸林等家族 ,湊資集成三股,

設立「盧林李」墾號,像土著部落購買下淡水溪東側草地 ,並招聘粵籍佃戶開闢海豐庄、火燒庄等

七大庄 租業,其大致的範圍 包括海豐庄 、崙上庄等地區 。



大正九年(1920) 屏東街轄域內分為屏東、頭前溪、崇蘭、海豐、歸來、公館、大湖七個大字。

可見「海豐庄」一直是屏東地區的重要聚落 。海豐地區最具代表的望族應是「鄭和記」家族,

海豐鄭家同治年間有歲貢生<鄭元奎>, 曾募建三山國王廟,並曾捐艮修建忠義亭等等義舉。




可惜缺乏有關鄭家相關資料,

為了追索此一望族的蛛絲馬跡, 再次來到海豐 ……





 

海豐三山國王廟是當地的信仰中心, 完工於乾隆十六年 ( 1751 ) , 是由鄭氏開臺祖先 媽求公 ,

從中國大陸的潮州明祝 廟恭迎金身渡海登臺到海豐 。





乾隆三十九年 (  1774  ) 因為水患的關係 , 所以只好先簡單地蓋了一間廟來恭奉三山國王 。

到了乾隆五十八年 ( 1798  ) 才在原址進行重建的工程 。


後來於 嘉 慶十二年 (  1807  ) 十月時 , 由於地方在各方面來看都比以往來得好 ,

經 費也比較充裕 , 所以又將前殿增高 , 另外還增建後殿 , 並在隔年的七月完 工 。

現今廟貌已為近年所改建,  已不復見其舊觀 …..



從廟旁巷道進入社區, 門牌上清楚地標示著三山的地名, 明確地標示其客籍之來由 ;

穿梭在曲巷之中, 陸續有些傳統古厝之出現, 終於在曲徑深處找到鄭家古厝群,


話說崇蘭蕭家開台祖維天公,原籍廣東陸豐,約於1740年代落腳阿猴,約30年時間進行拓墾,

創立了蕭珍記商號從 事米糖貿易,累積可觀財富。

在此同時, 位於海豐的鄭家也創立了鄭和記商號, 循相同的模式在地方上發展了起來,



根據《台灣地區水資源史》記載,先有嘉慶二年(1797)吳傳修築「崇蘭舊圳」,同治十三年

(1874),蕭文崁另修築「崇蘭新 圳」,以引番仔寮溪下游的水,灌溉崇蘭附近的田園。




此外,乾隆十七年,由業佃合力修築「海豐舊圳」,另於道光十年(1830)業佃再修築「海豐

新圳」, 以引番仔寮溪下游的水,灌溉海豐庄附近的田園。

崇蘭是蕭家發展之奠基地,而其四世祖蕭文蘭與蕭文鳳也約在咸豐元年(1851)時遷居海豐。

這期間,無疑一定有鄭家的參與, 由此亦可見蕭家與鄭家之合作淵源。

 

有關鄭家的記載 , 網路上所得有限 ; 簡錄其後:

鄭清榮(1884-1955) 出身海豐望族,尊翁為鄭煥文。

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畢業後,在教育界執鞭多年。之後,擔任公學校學務委員、公共埤

川議員、海豐保正、阿猴產業株式會社社長、阿猴信用組合監事等職。

先生無論從事公務或經營地方產業,都熱心盡力,成就不凡。

對於公益事業非常重視。1937-1939年出任孔廟(屏東書院)重建委員會委員長。



鄭清濂(1898-1976) 阿猴公學校畢業後,入臺北國語學校肄業兩年。之後從事家業。

歷任屏東街第二十五保保正、屏東街海豐第一區委員等職。1930年七月依願解職,同年十月又

擔任屏東街協議會員,積極參與街政的監督;1935年十一月屏東街升格為屏東市,先生並擔任

屏東市會議員,從此活躍於政壇。光復後,被選為屏東市第一屆參議員。





鄭有忠(1906~1982) 自幼愛好音樂,對民俗曲藝、慶典或喪弔的曲調充滿興趣,在無師自通

的情況下,即能吹笛子與拉得一手好胡琴。八歲時入屏東公學校(今唐榮國小)就讀;十八歲以前

即精通各項管樂器。

是台灣近代西洋音樂教育推廣中頗有貢獻的人物之一…..

其人亦為屏東海豐鄭家之後裔

鄭家古厝群已多有修整, 其左側仍可見昔日洋樓僅存的殘破立面山牆,

實際已落破得很嚴重,

不過仍可想見其昔日之光華…..

近日在網路上又搜尋到有關鄭家的資料:

海豐莊其莊名則源自於海豐縣 , 當時莊内最大的家族是 以 鄭元奎 ( 咸豐七年貢生 ) 為首

的鄭氏家族 第一代祖先鄭媽球 於 乾隆 十六 年 ( 1751 ) 來臺; 有學者調查確認其

祖籍地為福建省龍溪縣十三都鎮外磚仔埕 , 並不是一般所認為的來自海豐客籍 。

村庄內的其他民居……




搜尋社區的營造成果,相較於崇蘭似乎沒有太多著墨,

實在應該多加點油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