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區的大溝溪發源於標高四八五公尺之白石湖山,流域長約三五00公尺,屬匯聚山坡水流的

小溪溝,又名圓覺小溪,下游注入大湖,經大湖調節溢流後注入基隆河,為基隆河支流之一。




因鄰近的大湖山莊住宅密集,原有溪溝由箱涵下水道取代。

人與大自然爭地結果,導致民國八十六年溫妮颱風來襲時,所挾帶之強烈豪雨造成嚴重淹水。

 

為減少豪雨災情對居民之危害,才進行大溝溪整治,並運用近自然工法,除考量排洪外,

並提供鄰近社區休閒遊憩空間及恢復原有溪溝生態環境為規劃目標。

 




 

在大湖山莊街的入口端沿途,因有較多人為干擾,植物也多為先鋒植物。

如成片生長的芒草,還有披著盾形葉的血桐和葉面正、反兩邊有著不同觸感的構樹聚集成林。

 





進入登山步道,沿著蜿蜒的清澈小溪,這一段由於較不受干擾,植物林相已演替至接近森林的階段。

喬木、灌木、草本、地被層與爬藤植物等各據一方,森林內靜靜地上演綠色地盤爭奪戰,

與親水步道旁開闊向陽的植物展現不同的風貌。


近年來環境保育、山林水土保持意識抬頭,經彙集各方意見及市長裁示,原32號計畫道路

改以生態景觀步道來替代,規劃設計出合適寬度及採用自然材質之登山步道及相關設施,

除保存山林生態環境,亦提供優質休閒遊憩新景點。

當地的煤礦業也曾經全盛過,內湖境內有兩條煤炭層,煤層上主要有蓬萊、新福、福田、

聯豐、臺灣炭業等多間煤礦場,大部分農民則利用農隙兼差煤礦業以增加經濟收入,為當地

早期重要產業之一。



碧湖步道於入口處規劃一處復舊礦坑意象景點,包括礦坑隧道、軌道、及裝滿煤渣的礦車等,

並依地理位置題名為「新福本坑」,供民眾從中獲悉地方歷史及文化產業脈絡。

 



大溝溪生態公園旁還有一處內湖的重要景點—葉氏祖廟



根據臺北縣誌氏族志記載,葉氏入閩支派,可別為二:

一為福建興化府仙遊古瀨葉氏;一為泉州府同安蓮溪葉氏。

古瀨始祖葉諶,世居雍州(在今陜西省),唐末避亂,舉族流徙莫定,到了宋朝,始卜居河南省

光州固始。傳至葉炎曾,隨宋室南渡,遂居仙遊古瀨,後裔散處漳州和泉州各地。


而葉氏入粵,又以葉大經為始祖。初居汴梁,宋末元兵南下,流寓于廣東省梅州(今梅縣),

後來子孫散居潮州,惠州、和嘉應州。

葉氏族人于清朝渡海來臺者,絕大多數係屬葉諶、葉大經派下。

大正二年(1913)族中熱心人士議建宗祠。先有宗人倡捐寓褒莊田地八百坪(即五常街舊址),

供作建祠用地。續由與會各宗人分頭勸募,得到基隆、桃園新屋、平鎮、新竹‘及中南部各地

宗親支援,踴躍慨捐,乃於大正三年破土興建,五年間,賴各地葉姓人士之響應集資,終於

大正八年(1919)全部竣工,名曰葉氏祖廟。

 



嗣以年久失修,毀漏日多,乃於昭和十三年(1938)五月重建,于同年十月完竣。

光復後籌組財團法人,綜理一切,咸認廟址寓褒莊地段,因城市發展,人煙稠密,市集紛擾,

漸失往日幽靜,遂決定另行覓地遷建。




不久,即購得內湖十四分坡內段現址六千余坪土地,於民國五十七年奠基開建,

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安座。

參道旁保有一對舊祖廟時之石燈籠,上面刻記著昭和年間修建之字樣,

裔孫中知名者包括葉鍊金,葉五美等人….


全臺葉氏祖廟,主祀葉氏始祖定楚元動令司馬,孔門弟子,勳封南陽,賜採葉邑,

諱諸梁,暨德配張夫人葉公媽神位,左右並祀歷代高曾祖考妣。


祖廟規模恢宏氣勢偉岸,境內環境清幽…..

可惜未對外開放,只能在鐵門外翹首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