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萬華區鄰近華西街夜市的高氏大宗祠,舊稱「學海書院」或「文甲書院」,建於道光十七年

(1837),為市定古蹟,是台北市碩果僅存的一座書院,現屬於私人宗祠,並不對外開放參觀,

不過仍從圍牆外仍能欣賞其建築藝術之美。

 



學海書院於清朝作為培育人才之用,到了日治時期,輾轉售給高姓族人作為宗祠。

 







高氏大宗祖祠為三進的建築結構,並有兩條護龍及代表舉人地位的燕尾脊,並有舉人旗竿兩座,

屋脊上有精緻的人物剪黏,門廳的牆上有美麗的花草泥塑,還有石雕等各種細節令人目不暇給,

其優美的建築帶給台北萬華增添古色古香的人文氣息。

 




高姓族人為當地大家族,原籍為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平社。

其入閩祖高鋼(1世)傳至7世惠連(肇基安平始祖)再傳至17世高山(肇基安溪大平始祖)。

 





 

高山因避元末之亂遷安溪卜居大平,子孫繁衍分為上下派(上派22世佛字輩,下派23積字輩)。

高姓族人自乾隆初年相繼渡臺居上淡水各地,隨處開發,舊時拳山堡(今臺北市文山區) 尤為其

開墾之主要地區。

 







 

繼而各房於清時紛紛成立公嘗,放利生息買祀田收租,待有規模則購地建祖祠。

其上派3房、4房與下派長房、3房、4房均自建有祖祠(位於景美、萬隆一帶)

 




 

咸豐年間派熙為追念7世惠連功德,舉事募集祭祀基金(),逐年生息,迨明治四十一年(1908)

集派下各房資金買下艋舺學海書院,改為高氏大宗祠。

 






 

明治四十一年﹙1908﹚承買後首次翻修、再經大正三年﹙1912﹚、大正十年﹙1921﹚及昭和十年

1935﹚數次整修,始有今日之規模。

 

 

祠堂右側的旗竿座為光緒壬寅年恩正併科舉人高選峰

於大正年間修建宗祠時所立…..

 






 

按: 高選鋒(18561944)字墀英,號拔庵。原籍福建安溪,生於臺北興雅庄,後居景美。

光緒十二年(1886)取進臺北府學第二名。乙未(1895)割臺,攜眷內渡,寄籍福州府侯官縣學,

光緒二十八年(1902)取中恩科舉人。





 

民國成立後,膺選參議院議員;閩省府委以安溪知縣事,堅辭不就。

從其詩作可知,高氏內渡後,曾多次來臺:大正九年(1920)旅行北臺、昭和十年(1935

參與臺北瀛社詩會 、昭和十一年(1936)復來臺參觀日人「始政四十週年博覽會」。

生平樂育英才,熱心地方自治事業,以八十九高齡,卒於廈門。

 


 

其孫高松壽,著《過庭錄》,刊其先祖父詩文,今未得見。

 

仔細看一下祠堂的三川門,兩側題楹俱出自其手…..

 

 

可惜目前為私人產業,無法進入參觀;也許在其特定祭祖日期,會對外開放吧?

(如同新竹鄭氏家廟)

 

只能從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所刊印的古蹟簡介中

才能一窺其堂奧…..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