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北盆地的開發,多以淡水八里為口岸,溯淡水河而上,初在艋舺,再逐漸向外拓展。
因著航運之便,清中業(乾隆)年間,艋舺已是北台重要商埠並與台南、鹿港齊名。
以泉州籍移民居多數的艋舺地區,黃、周、洪等姓氏,都是主要開發的頭人,一般認知對於洪氏
多以光緒七年(1887)捐贈考棚的洪騰雲家族為主,較忽略另有一支同樣原籍泉州晉江的洪氏家族,
其實該家族對地區發展亦有極大貢獻。
洪氏家族於嘉慶初年入淡水,初業漁,第二代轉進艋舺行商有成,循通例置店屋田產。
然而因入艋舺時間較晚,以龍山寺為中心的核心區多已飽和,遂在咸豐五年稍後(1855),
在較南邊的頂石街(現莒光路)購地並興建二落帶單側護龍的大厝,也就是現市定古蹟
艋舺洪氏祖厝。
洪氏後人並在各個階段積極參與地方事業,
洪雍平名詩清,號逸史,艋舺頂新街人,為淡水縣庠生(秀才)。善詩文、工書畫,山水、
人物、花鳥及書法等無所不工,其畫以花鳥與人物稱著。畫風蒼勁雄渾中,仍帶莊雅秀逸;
書法尤擅行草,書風與其兄洪以南並稱「艋舺雙璧」,
兩人在北臺各廟宇留下不少楹聯作品…..
洪禮錠則在民國五十二年當選省轄臺北市市議員,
並創立臺北市第九信用合作社等,對地方影響深遠。
滄海桑田,短短的百餘年間,原來阡陌縱橫的環境,已轉為高度開發地區,洪厝也隱身於
莒光路巷內,即便按址索驥也不容意找到。
這座萬華洪氏祖厝與顏宅、黃宅並稱為萬華三大宅第,為萬華地區的望族洪章炎於清道光
年間所建,是萬華三大宅當中唯一保有完整三進格局的一棟。
(其餘兩座因為日治時代都市計畫的關係分別拆除部分)
報導內指出,據古蹟專家李乾朗表示,洪宅的建材使用中國大陸泉州白石、福杉,
與台灣的觀音石、唭哩岸石搭配建造。
建築形式保留相當完整; 合院式、磚牆、燕尾屋瓦,作工細膩,呈現出洪姓族人早期在
地方上耕讀世家的歷史。
建築為三進帶單邊護龍的格局,建材多樣,包括泉州白石、福杉及當地所產觀音山石、
唭哩岸石,木雕精美,工法講究,甚具特色。
據說室內仍有些文物如供桌、古井等,頗具保存價值。
中央建築主體現今仍為洪姓族人居住使用….
只是屋瓦已局部由浪板所取代, 院埕亦略顯雜亂; 難見一完整的格局。
距離造訪應已過了數年,
此番重新整理,只是不知古厝是否已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