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位於大同區西南部分。

埕為台語「空曠之地」之意,原為一大片曬穀廣場而得名。

自清末至日治期間,大稻埕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上都有傲視全島的發展及成長,不僅商業

活動頻繁,同時也是人文薈萃之地。




因為同名電影如火如荼地上映,再次喚起塵積許久的資料,趁著這股熱度將之激發出來….



再一次走訪慈聖宮已經是去年三月份的事了

當時報名參加了葉倫會老師所主辦的雙連打鐵街巡禮導覽活動,




因為早到了,就順道再走訪了附近的景點;包括了大稻埕慈聖宮,李春生故居,以及長老教會等等….

這些並未在葉老師的行程當中,卻也是值得再三欣賞的






 

咸豐三年(1853),艋舺發生泉州府不同縣邑移民之間的分類械鬥事件「頂下郊拚」,

頂郊的泉州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為了越過沼澤,竟然燒毀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

艋舺祖師廟,偷襲下郊的泉州府同安人,同安人無力抵抗,先是奔往北方的大龍峒,

 





 

但不受當地同安移民接納,再轉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建起毗鄰店屋,形成街市,

重建廟宇,利用淡水河來從事對渡貿易,形成以同安人為主的河港聚落區。

 







此後,在台北盆地附近(尤其是艋舺和新莊),每遇械鬥事件,便有不少人逃抵大稻埕,

在原有的同安人街市外圍,陸續建立起漢人居住區。

遂使大稻埕伊始便呈現四方雜處、開放包容的特色…..





咸豐六年(1856),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廟,奉祀同安縣的鄉土神霞海城隍,

標誌著該地區進入一個嶄新的年代。







大稻埕慈聖宮俗稱大稻埕媽祖宮,位於保安街 49 17 號,為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之廟宇,

與法主真君廟、霞海城隍廟共稱大稻埕三大廟宇。


慈聖宮可說是大稻埕地區同安籍移民的信仰中心…..


「頂下郊拚」事件中,同安人遷徙到大稻埕。媽祖神像亦隨同安人遷徙到大稻埕,

同治五年(1866),重建於今西寧南路和民生西路交界處,廟前正是貿易對渡碼頭。

 

到了日治時期的明治四十二年(1910),因日本總督府實施市區改正,遂拆除廟宇,

當地同安人士乃集資遷移至延平北路現址,並利用原始的樑柱與石材重建廟寺,

至大正二年(1914)重建完成。



原貌留存至今的慈聖宮,平面格局屬於中國傳統廟宇建築,前後各六進兩殿,旁有廂房。

整體而言,建築本体與其附屬設施保存完善,仍具古意。

殿內題楹及龍柱石雕亟其精彩, 難得的留有舉人鄭廷揚,陳霞林,陳澄清以及副舉人張夢丁等人捐納;

門神彩繪則是匠師許連成的作品….

其前之廟埕佔地寬廣,為大稻埕地區難得之開放空間。

目前廟前廣場平日為路邊攤販擺設座位之用,外埕部分則為停車場。

廟前則聚集了許多小吃老店….

 

 

0

2 留言

  1. 匿名訪客 2014 年 11 月 17 日 於 下午 5:44

    网络赌博网站

    有时,爱也是种伤害…

  2. 匿名訪客 2014 年 11 月 17 日 於 下午 5:44

    网络赌博网站

    有时,爱也是种伤害…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