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挖子尾」一帶為漢人來台開發較早的地區,清初因水深即為船隻停泊之處所,

後來由於淡水河口淤積嚴重,清乾隆末期即逐漸沒落。


清朝末年,八里坌與滬尾之間共有5條渡船路線,由西而東分別為挖仔尾至油車口、

挖仔尾至滬尾街、八里坌街仔(渡船頭)至滬尾街、蛇仔形至竹圍、獅仔頭至干豆門(關渡)等,

以舢板為渡河工具聯絡南北兩岸…..


到民國58年時,縣政府為便於管理,乃訂定安全標準與

經營規模,開放渡船航權給民間經營,由順風航業標得渡船經營權,並開始經營渡船頭至淡水、

龍形至竹圍等2條航線,至此挖子尾的渡船便走入歷史。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位於淡水河出海口的左邊,為一處泥灘之地,面積約三十餘公頃,

共有蟹類約十餘種、貝類約六種,除水筆仔外,還有約三十餘種植物的沙地植物與河口的特有植物,

還有鳥類與河口溼地特有的生物因有著風平浪靜的潟湖地形,提供了水筆仔最佳生長環境,



因而形成生物豐富多樣的「河口紅樹林生態系」,且為本省紅樹林分佈最北的地方,

也是全球緯度最高的一處紅樹林保育區,與竹圍、關渡同為淡水河系三大紅樹林區,

保留區中闢有木棧道供遊客徜徉其中,可近距離的觀察水筆仔生態。



「觀海長堤」位於挖仔尾潟湖最頂端的河海口,

是觀看淡水河岸、出海,及暮色、夕陽餘暉的最佳地點。


「張家古厝」位於八里「挖子尾」傳統的聚落中,為傳統三合院多護龍格局,

位向坐東北朝西南,正廳明間採凹壽門面設置,擱檐式屋架,三關六開門,直櫺木條窗飾,

左右磚砌圓拱門通往左右護龍,火庫起屋身,出挑墀頭,工構嚴謹紮實。

牆基以觀音石材作長條石砌,斗子砌牆體,左右次間以八角窗飾,院牆以唭哩石砌,

形成內外空間,院牆、院門均以「牆規」處理,

門樓仔與院牆,圍出小小的內埕。正身是「三間起」,正中央大門退縮,稱為「凹壽」,

凹壽的地方是「捲棚頂」,兩邊有拱門,經過巷路可以連通「伸手」(護龍)。


門柱與院牆並以葫蘆形修飾,取福氣滿盈之意。

張家古厝於清朝同治年間落成,距今已130餘年,

是聚落中的重要資產……

(部份資料引用自: 阿達碼的天空)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