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十六年(1697) 郁永河從福建來台開採硫磺自淡水河進入關渡,

在其著作裨海記遊中記載:


「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急廣,漶為大湖,渺無涯矣」。

康熙五十六年(1717)「諸羅縣志」卷一封域志裡記載著:「八里坌之北為淡水港,海口水程十里

 至干豆門」——


此地由大屯山和觀音山的支眽歧出形成峽門,古稱「甘答門」或「干豆門」,

以南分開淡水河的中下游,北方又與基隆河匯集,成為台北盆地往返淡水間的重要渡口。



位處淡水和基隆河匯流之地,山勢由北方大屯山脈下垂到關渡形成「象鼻」與西邊對岸的

觀音山脈延淡水河到關渡對岸的「獅子頭」,兩山相對峙形成峽門向以「獅象守口」稱之。



關渡,最早有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在此落腳,附近的嘮別、八里坌、北投都是他們的族社。

漢人在台北地區的開發史,約以康熙48(1709)陳賴章開墾大佳臘(今之台北盆地)為開始,

範圍最西邊「至八里坌干脰外」。





關渡早在乾隆初年已有漢人村莊,並也曾經繁華過,

但在日治時因陸上交通發達後便開始式微…..





文史並記載: 賴科,居淡水,為大雞籠社通事。素勇敢,每出入番社。

康熙三十四年(1695)冬與潘冬等前往後山,招撫各社。各社遂皆歸化,附阿里山社輸餉。

五十一年(1712)科既富,鳩眾建天后廟於干豆門。





可見 關渡宮附近開發即早,

而廟前的老街正是昔日通往北投, 奇哩岸等地的要道 . . . . . .


老街僅存少數的民居建築 , 仍可襯托出舊街的風情 ;

此舊街也是前往觀渡宮朝香的要道 ,


民國六七十年代 , 大年初一前往祈福, 人群擦肩磨踵的盛況 ,

至今依然印象深刻 . . . .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