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廣福宮,昔稱三山國王廟,坐落於新莊路,該宮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
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佔地270坪。主祀潮州人與客家人的鄉土神祇—三山國王:
三山神,分別是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的山神。
廣福宮建於乾隆四十五年 (1780),由粵人捐建。
道光年間,由於台灣北部分類械鬥頻繁,潮州人紛紛遷移至宜蘭、桃竹苗一帶,廣福宮因而
乏人照料而香火頓衰,必須依賴遠走他鄉的粵籍移民捐納香火錢,才得以勉強維持。
光緒八年(1882)六月十六日,廣福宮因受附近民宅火災波及而燬,至光緒十四年(1888)由新竹新埔
潮州籍仕紳陳朝網發起潮州屬九縣籍民重建。
並由粵匠曾文珍完成,由於當時資金不足,未及施彩畫就逢乙未割台。
到昭和十一年(1936),由當時在「新莊街役場」任助役的鄭福任聯絡客屬同學到客家莊募款,
宮廟得以重修,遂成今日之貌,並改名為廣福宮。
也是少數保留下來,脂粉未施保留古貌的廟宇建築……
根據《淡水廳志》記載:
「國王廟:一在新莊街,乾隆四十五年由粵人捐建。」
清道光年間,因為分類械鬥,許多新莊客家人離開這裡遷往桃竹苗,三山國王廟就此成為當地的庄頭廟,
然而,它的存在,卻足以見證客家人在新莊拓墾的歷史。
廣福宮的格局、屋架、屋面之形式大體都採用傳統閩南式作法,
屋面採用紅色筒瓦與板瓦,正殿與山門的牆以紅磚砌成,後殿及後廂廊採則用烏磚,
所有牆面漆成白粉牆,特顯客家之風格。
而通樑亦別於閩南式圓形斷面,為廣東式之矩形斷面。
廟中石材採用本土觀音山石,木雕則由於未上彩,顯得尤其古樸。
另外,為適應鬧市環境,廣福宮採用的是縱向發展的三進兩出街屋式廟宇建築,
各進連以廂廊代替房間,構成長條形的格局。
廟分為三川殿、前中庭與廂廊、正殿、後中庭與廂廊、後殿等部份。
三川殿的石雕、木雕,均為傳統工藝價值極高的作品。
屋脊剪粘保持傳統形貌,屋頂未上釉的朱紅板瓦與筒瓦,及綠釉勾滴,色彩豐富而不落俗套。
後殿廟外有雙獅伏臥,石獅姿態富稚氣,頭小耳大,雕紋犀利;
還有一對龍柱採實雕單龍,龍柱下的柱珠以浮雕雕有琴、棋、書、畫,各以彩帶纏繫。
中庭右側放有兩方古碑,一為劉偉近、劉能詒等所立奉兩憲示禁碑。
立碑年代在乾隆十五年三月(1750),原立於土地廟。
另一則是劉炎光、劉南山等數十人樂捐所購前土地的紀念碑,
但因風化太甚,字跡不明,年代已無法確認。
正因歲月的淹滅,才足以顯示其歷史之久遠…….
廣福宮位於一般熟知的老街東隅 , 一般遊客較少遊歷至此 ,
以個人之見, 這廣福宮當真值得前來細細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