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公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位於廣州市先烈中路,是為了紀念於1911年4月,孫中山領導的
同盟會在黃花崗起義中英勇犧牲的七十二位烈士而修建。
除了七十二烈士墓之外,
墓園內還陸續地修建了王昌墓、鄧仲元墓、馮如墓、潘達微墓、史堅如墓和楊仙逸墓等。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指1911年4月27日在廣州起義(即黃花崗起義)中遇害後葬於廣州市東北郊(越秀區)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的革命黨人。
七十二烈士屍骨由潘達微收葬,潘達微於1906年參加中國同盟會,三‧二九起義失敗後,冒死發動廣仁善堂
收集烈士遺骸及以房契作抵押,購得東郊紅花崗,最初該處只是黃土一抔的墓地,甚為荒涼。
之後將之名為黃花崗,是以秋日黃花來比喻烈士不屈的品格,自此,黃花崗之名沿用至今。
民國七年(1918),滇軍師長方聲濤(方聲洞之兄)募款修墓,廣州國會非常會議議長林森募得僑資贊助。
早期墓園為著名設計師楊錫宗所設計,孫中山先生並親手栽植了馬尾松。
民國十年(1921),紀功坊及墓亭相繼落成,繼而又查出72烈士之外,尚有14名烈士死於黃花崗起義,
共計86人,姓名之後全部被刻於《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石碑的背面。
民國十九年(1930) 5月,廣東省政府第五屆委員會第78次會議議決重修黃花崗墳園計劃。
最大工程則為改建墓道,開闢正南大墓道,正面大路入口處建築一座宏偉古樸的牌坊,
上頭嵌有孫中山1921年所題「浩氣長存」四字,作為正門,原來的紅鐵門則改為側門。
整個改建工程至1937年3月竣工。
穿越牌坊式大門,經墓道穿過默池, 之後便是烈士墓,墓後並立有紀功坊。
紀功坊係於民國十年(1921) 建成。由前後各72塊青石疊成崇山形,象徵七十二烈士。
這些青石分別刻上當年國民黨海外各地支部名稱和個人名字,作為紀念他們捐款建設墓園的義舉。
紀功坊上的橫額,刻著有篆文:「締結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
係由著名的革命黨人章炳麟(即章太炎) 書寫。
堆頂上原屹立著自由女神像,表達了要為建立自由平等國家而奮鬥的革命思想。
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登上墓頂,手持鐵鎚將「自由女神」推倒,並換上一支水泥塑火炬。
後因北京直接干預,紀功坊才沒有被紅衛兵用炸藥炸毀。
然而陵園內幾乎所有墓碑、石碑的碑文均曾被紅衛兵破壞,某些人名被鑿去…..
1981年12月11日,剛成立的廣州市人民政府方才修復黃花崗陵墓,
1985年,黃花崗公園以「黃花浩氣」成為羊城八景之一。
2002年7月
再以「黃花皓月」被評為新羊城八景之一…..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