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南村鎮是嶺南古鎮,傳統建築群主要集中在古鎮片區的市頭、南村、羅邊、板橋四村和員崗
、坑頭兩村中。區內有保存完好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個即餘蔭山房。
餘蔭山房又名餘蔭園,為清道光年間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廣東四大名園之一,
號稱番禺區八大旅遊美景中的「園林瑰寶」。2001年6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按: 鄔彬,字燕天,番禺南村人。清同治六年(1867)舉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員外郎,
任職刑部浙江司員外郎數年後,以母親年邁需要事奉為理由,辭官歸隱鄉里,並興建了這座園林。
為了紀念先祖和希望子孫能永澤福蔭,因此,以餘蔭為園名。
又因為這座園林地處偏僻的崗地之下,故用山房這個樸素的名字,以示謙遜。
之後兩個兒子也先後中舉,遂有一門三舉人,父子同登科之說。
餘蔭山房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同治十年(1871)建成。
佔地面積1598平方米,坐北朝南,以廊橋為界,將園林分為東、西兩個部分。
整座園林布局靈巧精緻,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
在有限的空間里分別建築了深柳堂、欖核廳、臨池別館、玲瓏水榭、來薰亭、孔雀亭和廊橋等。
園內有夾牆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三大景觀,及臨池別館、臥瓢廬、玲瓏水榭、小姐樓四大建築。
建築布局精巧,以小巧玲瓏的藝術特色著稱。
園西有石砌河池,池南有臨池別館,池北有深柳堂;東有八角池和八角形玲瓏水榭。
園內亭、台、池、館與遊廊、拱橋、假山、花徑、圍牆交錯穿插,構成了幽深曲折、
若隱若現的庭苑結構。
亭台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水盡納于方圓三百步之中。
園中之磚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豐富多彩,盡顯名園古雅之風。
園中建築沒有中軸線,自由散點佈局,以石拱風雨廊橋為界,分為東西兩區,
東有玲瓏水榭、臥匏廬、楊柳樓臺、孔雀亭和來薰亭;西有深柳堂、臨池別館。
園內遍植四季花木,具有玲瓏典雅的嶺南園林特色。
深柳堂、玲瓏水榭是園中的精華所在……
深柳堂在園內臨池北岸,歇山頂,面寬12.55米、進深9.55米,
臨池有抱廳廊,檻墻上套滿洲窗,中設隔扇。堂內中央雕蟠龍、蝠鼠藻井。
明間正中懸匾深柳堂,次間兩側的四幅雙面木刻條屏,陰刻劉墉、陳恭尹、翁方綱等清代名家書。
玲瓏水榭在風雨廊橋東畔,環水圍繞,東面及西北面均設門,有橋連岸。
水榭平面呈八角形,又稱八角亭。卷棚歇山頂,寬深均為8.5米,亭內四條金柱,鼓形柱礎。
檐柱間置隔扇窗。亭內懸玲瓏水榭匾。
八角亭乃是全園景緻最精妙之處……
位於「園中園」內,四周為水溝所包圍,那就是玲瓏水橄。
亭中有鄔彬親筆撰書對聯一副:
「每思所過名山坐看奇石波雲依然在目,漫說曾經蒼海靜對明漪印月亦是瑩神」,
是園主僅留的墨寶。
水榭東南沿園牆布置了假山;水榭東北點綴著挺秀的孔雀亭和來薰亭。
「來薰亭」半身倚牆而築,「臥瓢廬」幽辟北隅,臥瓢廬則是園主為賓友憩休而設。
瑜園又稱「小姐樓」, 是一住宅式庭院,建於1922年,是園主人的第四代孫鄔仲瑜所造。
底層有船廳,廳外有小型方池一個,第二層有玻璃廳,可俯視山房庭院景色。
現已歸屬餘蔭山房,兩園並在一起,起到了輔弼作用。
來到山房的後側, 有門樓通往其間 …..
原來餘蔭山房原來的入口在此, 內部應該就是深柳堂所在之區塊。
餘蔭山房面積只有1598平方米,是廣東四大名園中面積最少的一個。
但園內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
工匠因地制宜,匠心獨運,巧妙設計,集南北園林之精華於一體,
仍使餘蔭山房名列嶺南園林藝術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