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員林地區漢人墾成年代為雍正年間(1723-1735),當時隸屬燕霧上下堡,墾首為施世榜。

至乾隆十六年前後已發展成街鎮,稱為「員林仔街」,因早期墾民從四方伐林開闢,留下圓形

林地以為紀念,故名。又因民屋四周林木茂盛,亦稱「林仔街」。


員林仔最早的移民來自粵東潮州府的饒平,惠州府的陸豐,嘉應州的鎮平,

其次為閩南漳州府的南靖、詔安、平和等縣。

先民祖籍的原鄉居民,絕大多數都是客家人,或者是福佬客。

員林因位於交通要道,久而形成聚落,很快成為供給墾民生活日用的集市,形成街庄。

由於商業兼併的特性,很難推測當年有哪幾姓的人氏來此開庄成街,

但主要居民分別來自廣東和福建,所以當時在康熙五十年(1711)興建的第一座廟宇,

就取名「廣福宮」,這間廟建在許學乾所獻的土地上,分別供奉福建湄洲迎來的媽祖與

廣東潮州迎來的三山國王,雍正四年(1726)落成。


廟裡還保存有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 秋月立的 「敕封明貺三山國王神位」,

下款記註著「海陽縣劉壟弟子佳高敬奉」。

該廟在嘉慶八年(1803)因地震倒塌,

重建時,因福建人和廣東人的語言和生活習俗有所差異,

福建人另在街北建「福寧廟」,後改為「福寧宮」,分到二媽奉供,

後又遷到現址,俗稱「媽祖宮」;

而廣福宮原址則改為 「廣寧廟」,後改稱「廣寧宮」,分到大媽與三山國王供奉,

俗稱「王爺宮」。


員林廣寧宮(地址:員林鎮光明里中正路360號),原名「廣寧廟」,又稱「三山國王廟」,

一般人通稱「王爺公」,是員林地區歷史最久的古廟。

肇基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斯時由先民許學乾獻地二百五十六坪(即員林街二三八番地),

善信大德集腋成裘,興建宮廟,並不畏波濤險阻,遠從內陸運購石獅、石柱等建材,歷時十四年,

至雍正四年丙午(西元一七二六年)蒲月完竣。

日治後於廟內設立日語講習所,傳授日語,是為員林公學校之前身(今員林國小);

民國63年,動工重新改建,歷時兩年完成。

廣寧宮內兩對道光丁酉年(1837)的八角石柱,尤彌足珍貴。

廟前的石獅乃雍正四年修建時之古物……





 

「福寧宮」俗稱「媽祖宮」,現址中山路二段26號。

供奉天上聖母,殿宇宏麗,香火極盛。



三川門拜殿,「德被蒼生」的匾額最為古色古香。廊柱與枋樑間有鳳凰和獅子雀替。

左壁上一花岡岩刻成的「員林街福寧宮」是〈捐置天上聖母祀田碑記〉,

道光二十八年(1848)三月建置。



右壁的花岡岩的石碑,額刻著〈福寧宮碑記〉,光緒十年(1884)一月建置,

由換祀田字人,武東保社頭街業戶蕭德隆立的。

殿內往上看,懸掛著許多的匾額,枋樑間的鼇龍,龍首魚尾的造型優美。

大柱上的對聯,都有值得吟詠讚賞的韻味。

其中,有兩個匾額最受注目……

「海國慈航」是昭和七年(1933)立的。「桑邦永戴」是大正十五年丙寅(1926)仲冬穀旦立的。

由於年代久遠,香煙薰染,部份字跡已經不容易分辨。




青花石的大柱上,各雕刻著整齊的聯對,聯上還刻上蝙蝠、獅頭、鶴鳥等圖案。

每年三月,大甲媽祖繞境時,必定在廟裡停駐,供民眾膜拜。

可惜廟埕加蓋, 掩去廟貌之恢宏……


然而, 這也讓員林成為少數

同時擁有媽祖廟及三山國王廟的市鎮。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