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觀位於彰化市民生路二百零七號,前臨民生路,右側緊接陳稜路,主祀玉皇大帝,又稱玉帝廟,

俗稱天公壇,是台灣唯一以「觀」為名的寺廟。


元清觀創建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彰化市的居民以漳州一帶的人為多,但是也有少數泉州人參雜其間,

元清觀就是由泉州七縣的人仕所合資捐獻興建,泉州舊稱「溫陵」,因此在前殿上方懸有「溫陵福地」匾,

據《彰化縣志》記載,昔日元清觀前有戲台一座,每逢農曆正月初九玉皇聖誕,演戲酬神長達十餘日,

婦女焚香不絕,觀者如堵。





彰化元清觀於嘉慶年間首度重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山門及戲台因地震而損毀,

同治五年,建物日益朽壞,由陳元吉等人發動募捐整修,

直到光緒十三年(1887)才全部完工,歷時長達二十多年,規模與今日相去不多…..





甲午戰後,日人治台,為拓寬道路,曾拆去元清觀右側約五分之一,使得建築失去完整與平衡,

外牆內縮,大木結構裸露。

清觀的建築是台灣地區以磚木造殿堂式建築,其建築規模為五開間三進的建築格局廟宇,

坐西朝東略偏北;三川殿前兩側有八字牆,正殿重簷高大,前後共三殿,三川殿後帶拜亭,

正殿前亦置拜殿,殿宇高敞。




觀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配置,各進面寬相同,三川殿面寬為五開間,其前後進依序

為第一進的三川殿、第二進的拜殿與主殿,及第三進的後殿,各進間都設置天井並以迴廊

相連接,左右邊以牆廊圍成封閉的空間,構成封閉的三進二院式空間。






元清觀是屬於較標準的泉州風格,展現在外的包括構材都比較纖細而且細膩些。

吊筒為含苞式的,即屬於泉州匠師慣用的表現手法。

廟內的磚雕和計心造斗栱木架等別具特色…..






而廟宇也留存了清代時的「溫陵福地」、「德尊三界」、「尊於無極」等古匾。

元清觀反映了泉州晉江地區移民建築風格,

人文與藝術價值均高,被指定為第二級古蹟。





民國9549日元清觀遭回祿之災,正殿與廂廊燒毀,日前進行的古蹟修復已於民國100年6月完工。

此次造訪即為了探視修繕後的樣貌。

整個寺廟經華之處仍在於三川殿 . . . . .





壽樑上的看架斗栱,栱身雕刻有「象頭栱」造型,取其「太平有象」之意,

栱身的上方並雕有洋人憨番的人物雕刻,豐富了元清觀的裝飾題材。






正門前有一對青斗石獅,龍邊公獅,腳踩繡球,球上並雕有古代錢幣的圖紋,

虎邊母獅,懷抱小獅,這對石獅的造型姿態獨特,背部螺紋式的鬃毛刻劃入微,

充份表現出匠師的功力,是台灣廟宇石獅造型的經典之作。





兩旁交趾陶為清光緒三年(1877)重修時的作品。

拜殿前的龍柱也是清光緒三年(1877)重修的。

元清觀目前保存有乾隆二十七年(1762)「穹窿主宰」匾、「慈航慧照」匾、「海國同天」匾等,



三川殿內兩旁有明治三十一年(1898),

吳德功所撰「溫陵元清觀碑記」碑文,為元清觀重要的文物。


浴火重生的元清觀,

重現其昔日之風華…..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