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配合基隆「台灣北玄關」形象,日人實施「市區改正」,整治貫穿市區的西定河、南榮
河、田寮河三條河川,也在市區內大興土木,廣設公園,並興建了許多現代化的建築物。
1890年到1940年是基隆港最輝煌的時代,同時也是基隆逐漸開發成為現代港市的重要里程…..

在這期間的「基隆築港」與「市區改正」等港市建設完成,使得二○年代基隆港的總貿易額
曾高佔全臺灣總貿易額一半以上,從基隆碼頭、火車站一帶,新式店舖街屋林立並延伸到整個
內港商圈,創造有史以來最繁榮的景象。




1912年,文藝復興式建築的基隆驛(第二代基隆車站)、1932基隆市役所廳舍(今基隆市政府
前棟)、1934年,基隆港合同廳舍(今 海港大樓)、以及因尖塔建築而成當時地標的基隆郵便局
(基隆郵局,戰後改建)一一落成,加上市區改正所興建了大量西式民房,讓身為國際港埠的
基隆充滿著濃厚的西洋風情。



其中除基隆駅及郵便局已拆除改建外,
目前原貌保存的大概就剩下市役所及海港大樓而已。


昭和七年(1932),新市役所完成於日新町,即現建築,
光復後改為基隆市政府。





市役所的建造是在1929年,由當時的基隆市尹吉宮保之提議,經「市協議會」通過後,
由土木課長藤田為次郎規劃設計,旋於翌年七月二十五
日動土興工,1932年三月二十三日
落成,對採光、通風、防暑、及衛生設備,均經週案計畫,使其成為現代化建物。




兩側立面都鄰街,建築物呈L型。
建築風貌
屬於現代主義風格,簡潔整齊,強調水平流線感轉角處作成弧形為其特色。

昔日義重町的街屋風情….


位於東岸的海港大樓原稱基隆港合同廳舍

基隆港市在日治時期歷經築港工程及市區改正等相關建設之後,成為台灣最重要的貿易港市,
近代化的港口設施促使基隆之貿易額蒸蒸日上。





為了便利港務運作,總督府交通局開始計畫興建基隆港合同廳舍,將原本散置於碼頭各處的
港務機構整合於一處,由當時總督府交通局技師鈴置良一負責建築設計及工程主任一職,
工程自19301011日開工,1934715日完工。





收納包含基隆稅關、台北州港務局、交通局基隆築港出張所、交通局基隆海事出張所、
基隆郵便局波止場出張所、台灣總督府植物檢查所基隆分所
台灣總督府鳳梨罐詰
基隆檢查所、台灣總督府米榖檢查所基隆出張所、台灣總督府肥料檢查所基隆出張所、
專賣局基隆出張所、基隆警察局水上派出所等十一個港務機構,




這棟集合港務機構聯合辦公的建築物稱為「基隆港合同廳舍」。

在造型上,基隆港合同廳舍很明顯的呈現出幾種現代的風格。雖然整棟建築中於一樓還
應用了拱圈,室內有簡化的西方柱式,但大抵而言已經脫離厚重的歷史式樣建築的表達。







在建築樣式方面,外觀設計簡化了不必要的裝飾,在轉角處設計成弧線形以表現出建築的
自由度與流暢感,運用連續開窗及水平飾帶,呈現清新明快的建築型態,整個立面以貼布
紋面磚為主,但在腰迴部分則運用花崗岩,玄關處採用大理石及陶瓦面磚裝修。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興建於1915年,原為日本近海郵輪會社所有,
這棟建物曾被基隆市票選為歷史建物第一名,

帶點流行的折衷式建築,是日治時期基隆西岸碼頭重要建築,具有特殊指標意義。

光復後由招商局管有迄陽明公司經營至今,歷經過2次世界大戰烽火和歲月的洗禮,
目前僅能外牆以及復古典雅的圓弧拱廊,窺見日治時期的風貌。


與舊觀已有很大的差異…..



這些日治時期的建築,搭配上近年來盛行的光雕設計;

特別顯得具有異國風情。



原來,

基隆港的夜景也頗有看頭……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