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主政時期,在光緒十四年(1889) 曾委託林維源辦理基隆築港工程,計畫包括浚填工程、碼頭設施、
運河疏浚三部份,三年後(1891) 劉銘傳告病去職,築港計畫就終止。日治初期,台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
考慮到軍事、貿易及交通上的需求,向日本內閣提出基隆築港的意見……
日本政府於1896年成立「基隆築港調查委員會」,
1898年築港事務歸總督府民政部土木課接管,決定軍港、商港並設的計劃。
從1899年到1944年間共五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五期工程因二戰爆發而未全部完工),
清除了原本密佈內港區內的礁石,並在外港陸續整建了大型造船廠及軍港、漁港區等設施,
從碼頭貨棧到港區鐵路系統皆相當完備。
這五期的築港工程,奠定了日後基隆港的發展基礎。
配合築港工程的展開,市區同時也進行了街道的規劃,今日棋盤狀的市街雛型,其實早在
明治三十八年(1905)調製的「基隆市區改正計劃圖」中已大致底定…..
市區改正計劃也次第展開。
大正九年(1920),日本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採行同化政策。
1924年,因應港灣擴建及街市發展,乃公布實施市制。
1931年,實施市區地名改訂,市區改為町名,共有二十八町,郊區仍維持原名。
(愛四路的街屋…..)
現在仁愛區的範圍,在日治初期屬於基隆街、田寮港庄、石硬港庄、獅球嶺庄、
其中基隆街又可分為石牌、玉田、草店尾、福德、暗街仔、媽祖宮口、崁仔頂、
新店、後井仔、和興頭街。
昭和六年(1931)改訂町名,
本區屬於旭、高砂、元、福德、玉田、雙葉、崛川、瀧川町,各設區會。
如今在此區街道上,仍然很容易就看到日治時期留存下來的街屋…..
(ps: 義重町部份請參閱另篇)
義二路附近的街屋建築群。
愛二路上的<長生藥行> 與<美味香肉脯店> 雙聯棟街屋。
傢俱街仁二路上面的連棟磚造街屋。
孝二路國際百貨旁街屋外牆精緻的樣式。
基隆街道上最為醒目的日治街屋建築無疑是位於愛一路跟忠一路口的
—「林開群洋樓」
據說林開群原本只是一個在城隍廟廟埕編竹簍、畚箕等竹器的年青人,因緣際會在貴人
相助下包採三峽煤礦,才得以發跡。
機運不錯的林開群,財力與日遽增,之後得以創辦海山礦業,成為富甲一方的礦業大亨。
昭和六年(1931),林開群在今愛一路、忠一路口建造了一棟三層洋樓,
財力雄厚的林開群為凸顯有錢人的氣派,不惜斥資數百萬元,由大陸進口全部建材,
並高薪聘請唐山師傅設計建築,甚至,還創新潮流,在屋頂闢建一座空中庭園。
台灣第一位西畫家倪蔣懷初到基隆的前十五年間頻頻搬家,一開始住在「公園腳」一帶,
再遷居至新興街,最後看上林開群洋樓,便將它租了下來,並住了三年之久。
倪蔣懷遷出後,洋樓就一直空了下來,直到美軍駐台期間,有人看中洋房面對港口之便,
就租了下來,開設「美琪酒吧」,
之後一場無名火造成數十年的荒廢,引起諸多的揣測及不當聯想。
鬼屋一說甚至不徑而走….
但根據學者研究,林開群洋樓之所以遲遲未拆除重建,純粹只是因為洋樓的產權未分罷了。
也正因此,才有幸保存這一棟漂亮的洋樓。
經市府相關單位會勘並與所有權人溝通後,屋主也願意配合整理環境,好好保存這棟街屋,
也希望把屋子租出去做為咖啡廳或是茶館等文藝展場來使用,以活化這間古厝,
對此市政府也樂觀其成。
(百年老店)
惟吾之見,若能拆除東岸高架道路,再拆除明德商場,讓洋樓完全呈現出來,
也讓旭川運河能重見天日,崁仔頂的景觀得以重現…..
相信能再現港都的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