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期間,因應築港的需求,日人在仙洞町修建「築港出張所官舍」,以提供職員寄宿。
昭和六年(1930),官舍分佈於仙洞町、昭和町(今高遠新村)兩處。昭和十年(1935),昭和町宿舍
變更為「潮見丘工事部官舍」。
二戰後此地房舍撥為基隆港務局員工宿舍,並更名為高遠新村。
整體建築外觀保存良好,但為了因應生活需求而有多處增建。
劉銘傳主政時期,在光緒十四年(1889) 曾委託全台首富林維源辦理基隆築港工程,
計畫包括浚填工程、碼頭設施、運河疏浚三部份,
可惜於光緒十六年(1891),劉銘傳告病去職,築港計畫也就終止了。
日治初期,台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考慮到軍事、貿易及交通上的需求,向日本
內閣提出基隆築港的意見,日本政府於1896年成立「基隆築港調查委員會」,
1898年築港事務歸總督府民政部土木課接管,決定軍港、商港並設的計劃。
開始了大規模的基隆築港工程…..
從1899年到1944年間共五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五期工程因二戰爆發而未完工),
清除了原本密佈內港區內的礁石,並在外港陸續整建了大型造船廠及軍港、漁港區等
設施,從碼頭貨棧到港區鐵路系統皆相當完備。
這五期的築港工程,奠定了日後基隆港的發展基礎。
修築基隆港期間,由於工程十分艱難辛苦,因此造成有許多工人殉職,於是興建一座
築港殉職者紀念碑,其中以西元1924至1928年興建西十六號碼頭時殉難的職工為主;
築港殉職者紀念碑位於目前三、四號碼頭附近山坡上,殉職者紀念碑述說著基隆築港的
血汗歷史,直到現在仍環擁守護著港灣,
紀念碑分為基磐、基座、碑座、碑身與碑首五部份,造型與西方建築流派-『折衷主義』,
擷取古典建築幾何元素混成表現的做法接近,採用的元素包括四個角邊的圓柱體、橢圓體
以及拱券石砌、亂石砌等,十分具有異國風味。
紀念碑的所在地也是眺望基隆港的最佳景點…..
紀念碑旁的高遠新村原是治時間的築港職工宿舍,大多是一層日式和風住宅,
在規模、區位上呈現出明顯的官職層級。
再往上走,可通往中和國宅;
火號山別名白米甕山,系屬大屯火山群五指山列,位於基隆港西北岸仙洞巖的後山,
在中和國宅或是聖安宮前,
展望均極佳,港埠市區,山光水色,盡入視野。
是個欣賞港區的據點…..
其實,可想而知更好的展望點應在火號山頂,
也就是昔日「仙洞砲臺」的所在地,
只是該地久在管制區內,一般人不得深入。
在如今之時空下,
還真希望該區早一日開放…..
讓向隅者能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