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位於臺北市大同區,於民國九十一年5月28日公告為市定古蹟。
這座教堂是臺北地區僅存三座建於日治時期的長老教會教堂之一,亦是三者中興建年代最早者。
另外兩座教堂分別為濟南教會以及淡水教會。
大稻埕教會的前身是「大龍峒禮拜堂」,
「大龍峒禮拜堂」原址在大龍峒街柯維思本宅鄰近。
獻地建堂發起人為教會初代信徒陳願長老,拜堂建築託由台灣北部基督長老教會創始人
偕叡理博士(俗稱馬偕醫生)設計,在興建中迭遭附近住民無理阻撓。
於光緒元年(1875) 八月十五日,舉行落成獻堂典禮,成為台北市最早創立的禮拜堂。
1884年八月五日,清法戰爭爆發,法國艦隊大舉犯台,
無知民眾信以為真不分皂白,竟起暴動襲擊各地禮拜堂,無一倖免,其中「大龍峒禮拜堂」
受害最為慘重,一夜之問,悉被拆毀夷為廢墟。
大龍峒禮拜堂被匪徒拆毀之後,立即於1885年七月,在迪化街三段,枋隙一帶重新建造禮拜堂,
日夜趕工,於1886年十月建竣。這座禮拜堂又稱為「枋隙禮拜堂」。
1914年五月,由於信徒人數逐年遞增,主日禮拜坐無空位擁擠不堪。
李春生長老鑑於教勢發展之需要,提出獨資遷建禮拜堂的計劃。
李春生遂於1915年八月,在甘州街四十號(原地名日新町三丁目)建獻這座禮拜堂,
並改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其座落即在舊居旁側…..
而舊有的枋隙禮拜堂則於1975年3月2日,無條件奉獻給大橋教會使用。
整座建築是由李春生匠心規劃設計,並親自監造而成。
結構堅固,地基深達五尺,壁厚一尺六寸磚,氣派莊嚴,獨特風格,堂外周圍喬木蒼翠,
益彰美觀,當時稱為全台教會之中,最具豪華的殿宇,而馳名遠近,聞風而來參觀與禮拜者
,紛至沓來,極備風光。
教堂的正立面山牆兩端各有一座小尖塔,其下則是一對仿柯林斯式柱頭的柱子。
而在山牆中央有一扇周圍有泥塑裝飾的牛眼窗,下面則有哥德式的尖拱。
主堂內部空間挑高,有兩層樓高,予人一種莊嚴感。
按: 李春生於道光十八年(1838)出生於福建廈門,父親是船夫,家境並不富裕。
小時候為貼補家用,經常和鄰居小孩帶著糖果沿街叫賣,從而立下日後從商的志向。
十三歲那一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李春生在廈門受洗成為長老教會信徒。
十五歲時,父親將他送到廈門的錢莊當夥計,由於經常與外國人交往,
李春生藉此學會了英語及商業經營。
1857年李春生受聘在廈門英商怡記洋行擔任掌櫃,從事洋貨及茶葉買賣,這段期間,
李春生因為做買賣的關係,遊歷許多地方,眼界因而大開。
同治五年(1866),李春生受聘來到臺灣的艋舺(今萬華)擔任寶順洋行的總辦,
負責管理茶葉種植與生產,同時還協助英國商人多德(John Dodd)從福建的安溪
引進茶種,勸導淡水農戶種植。
數年後,李春生自製茶葉外銷,並經銷煤油,
由於經營成功,使他的財富迅速累積,很快就與板橋林家並稱為北台富紳。
1924年九月七日,李春生老終,享壽八十六。
一生擁有宗教家、哲學家、著述家以及富豪家之聲譽。
在教會擔任長老職二十三年貢獻殊豐,建獻的這座禮拜堂更永遠成為
後代信徒景仰的大愛行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