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圖,明政治人物,字長公,果亭,號二水、白毫庵主、芥子居士、平等居士、果亭山人等。
福建晉江二十七都霞行鄉(今青陽街道蓮嶼)
張瑞圖善畫山水,尤工書,以「金剛杵」筆法稱於世。
頗有魏晉風格往往在於超出筆墨形跡之外,不拘仿效,飄逸絕倫,自成一家。


張瑞圖早年從事儒業,家貧,日需費用僅靠其母機杼紡織供給,常以大麥粥充饑。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殿試第三,授編修官少詹事,兼禮部侍郎,以禮部尚書入閣。


崇禎元年,張瑞圖致仕。
崇禎二年(1629),張瑞圖被明思宗崇禎皇帝定為逆案中人,

後納資贖罪為民遣歸,偕如夫人賀氏隱居晉
江青陽下行故里,生活恬淡,優遊田園林壑,
忘情山水,經常往白毫庵中與僧人談論禪理,以詩文翰墨自娛,留下大量書法作品。





 

張瑞圖善山水,尤工書,與邢侗、米萬鐘、董其昌並稱「明四家」。

其書法奇恣橫生,風格多樣,不落流俗,在鐘繇、王羲之之外另闢蹊徑。




善用露鋒尖筆,筆勢跳蕩多姿,節奏
感強烈。結體平正而內促,形態緊張,
顯示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自抑心理。

以強烈的個性與嶄新的藝術風貌獨樹一幟。尤精大字匾額。





書名遠播日本、朝鮮及東南亞諸國。
所書《後赤壁賦》,日本人視為珍品,稱他是偉大的章草
體書法家。



該帖筆勢矯鍵跌宕,鋒芒凌厲,方筆多于圓筆,一掃元明俏媚之書風,
雖未入神,已屬不朽之作。




《草書千字文》卷,筆法多用圓潤中鋒和厚重筆道,少勁利峻峭之勢;
轉折處多婉轉,也少側鋒偃筆;結體奇異仍見瀟灑秀麗,狂放而未失於怪誕,
是張瑞圖書風轉變時期的重要作品。







評書帖》中說︰『張瑞圖書得執筆法,用力勁健…..。行書初學孫過庭《書譜》,
後學東坡草書《醉翁
亭》。明季書學競尚柔媚,王(鐸)、張(瑞圖)二家力矯積習
獨標氣骨,雖末入神,自是不朽。』




《承晉齋積聞錄》也記載︰『張二水書,圓處悉作方筆,有折無轉,古法為之一變。』





鄭之玄題跋:「用正鋒如鐵鈉,直欲穿透紙背,真兼顏柳之神者。」,





萬曆四十七年(1619)狀元莊際昌(1578-1629)題跋:
張二水先生究心群帖,具體魏晉,而飄逸絕倫,以自成一家之書。」。






可見張瑞圖學古不泥古,大膽地革故鼎新,

正是他能獨立于書壇

…..垂範于後世的關鍵所在。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