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岡區早期為粵籍人士所開發,因此舊稱「新廣莊」,似有「新闢的廣大平原」之意,
而「神岡」與「新廣」的粵語發音頗為相似,可能後來由於閩人入墾,加上日久口誤,
而沿用「神岡」之名迄今。
道光二十二年,神岡置莊,泉州人來此構居,於是遂成泉州人聚落。
本地早期原屬土著拍宰海族(PAZEH)岸裡社群所在地,昔稱「阿河巴」草埔,
岸裡社平埔族人以今岸裡、大社為其社址,又稱「麻薯屯大社」。
清代康熙末葉,漢人入墾後,屬諸羅縣貓霧揀堡。
雍正元年,改隸彰化縣。至雍正十二年,貓霧揀堡分為東、西二堡。
乾隆年間又分出上、下堡,本鄉屬貓霧揀東上堡。
光緒十三年建省,台灣縣為台灣府附郭首縣,此地台灣縣管轄。
日治之後,明治三十年(1986),置區庄長,設社口、三角仔、神崗三區;分別以林柏璿
任社口區庄長,呂鶴巢為三角仔區庄長,林維三(北庄人捐監)為神崗區庄長。
明治三十四年(1900)隸屬於台中縣葫蘆墩辦務署轄域。
大正九年(1920),改為台中州豐原郡神岡庄。
神岡街道上留存的舊街印記並不多,除順濟宮外就只剩下位於對街的「保東診所」。
順濟宮建造於同治七年(1868),由北庄望族族長林德仁先生捐地,眾弟子集資興建,
並由庄人姚吉從福建湄洲奉請二媽返里安奉,從此香火不斷。
根據順濟宮沿革記載:
「改隸後,以東廂為學舍,絃誦不輟…..。曾幾何時,昆明歷劫,而興替頓異,
廟貌雖存,恐將傾杞矣。大正十一年重作大修,士紳陳維濤、林守印、林肇基共贊之。
嗣至昭和十年….中部大地震,震殃所及,市街夷為平地,本宮雖頹垣折棟而無損於寶相
之莊嚴,償非不仰賴威靈所助者,謁克臻此。光復以還,以東廂折建八仙寺。」
「保東診所」則是日治時期普遍可見的診所樣式。
該醫院由兼任神岡庄協議會員的「林世昌」醫師於大正八年(1919) 所設立。
林世昌,祖父為林維修,父親則是前段順濟宮沿革中所述及之士紳林肇基。
走一趟老街,
反倒是街口公園內的震災紀念碑最具有時代意義…..
昭和十年(1935)四月二十一日,在現今苗栗縣南境關刀山南南東方三公里處,
發生了震度規模達到芮氏7.1級的強烈地震。
最主要的災害地區,則集中在當時的新竹與臺中兩州,包括了新竹州的竹東、竹南、
苗栗、大湖各郡,以及臺中州的東勢、豐原、大甲、大屯、彰化各郡等。
關於此次地震,或稱之為「關刀山大地震」;亦有稱之為「墩仔腳大地震」者。
經歷此次災變,受災地區範圍內各地,皆陸續豎立震災紀念碑、慰靈碑等紀念物,
除紀錄此次浩劫經歷外,亦於上登載罹難者姓名並且撰寫慰靈詩文,以行奠慰亡魂
並供後人追悼憑弔。
這些震災紀念碑,多數仍完整存留至今…..
此次大地震中,神岡庄死亡人數高達537人。
為追悼受難者日方特地設置「大震災神岡庄殉難者追悼碑」,位於今衛生所旁。
震災紀念碑上,亦附有碑文,
其中多記載震災殉難者之姓名,以及附有慰靈詩文,兼具文學與史料之價值。
神岡國小校園內一隅,似另保有一紀念碑,未予詳察,八成是植樹紀念一類。
其前身為神岡公學校,創建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 也是一所百年小學。
不記得在那拍到的建築…..
接近三角仔附近的廢棄古宅?
那是神岡公學校創立三十周年紀念碑(1932)
那是神岡公學校創立三十周年紀念碑(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