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通寺位於中和市錦和里中坑山腹(石壁湖山),標高一百二十公尺。創建於日治時期昭和
元年(1926),由妙清尼師開山,採純佛教式建築風格,空山鳥裙,林蔭森然,古樸莊嚴,清雅
幽靜,為北台灣近郊著名之尼寺。

圓通寺的開山(首任)住持是妙清大師,妙清大師俗名林塗,從小信仰佛教,十四歲時奉命成婚,
十六歲得子,二十三歲那年,因為看到當時許多孤寡女子悽苦無依,為幫助這些可憐的女人皈
依佛門、潛修佛道,乃徵得婆婆的同意,自願出家,立下宏願為女尼創建一處苦修的地方,此
即為今日圓通禪寺之由來。




太平洋戰爭終止後,圓通寺仍續地增建,民國四十二年再經重修, 今在寺牆下仍留有重修時拆卸
下來石獅、石座、石印等物,至民國六十六年始完成今日的規模。



民國四十四年一月二十九日,妙清禪師以五十五歲之齡坐化,
圓寂時因身邊老尼不懂文字,未留下隻字片語傳諸後世。


圓通寺門前,有兩座大型洗石子雕塑,乃民國六十六年,前新光人壽公司董事長吳火獅捐贈。
右邊是文殊菩薩的座騎火獅,姓情威猛;左邊是普賢菩薩座騎青象,神情溫柔。
二者皆栩栩如生,剛柔並濟,鎮守寺門前,更顯佛門肅穆氣派。






山門右前有一古墓…..





圓通寺傳承自大乘佛教曹洞宗派,建寺之時又正逢日治時期,因而融合日本傳統、西洋文化
及台灣傳統建築之三種風格建築,頗具「和洋融合」的特色。





建材全採用淺色石板為牆,以就地取材的砂岩石塊為台基。屋頂使用黑色的日本瓦。
一樑一柱是羅馬柱,大雄寶殿神龕內花紋呈現巴洛克的裝飾趣味,未見雕龍鏤鳳或金碧輝煌,
為樸實無華,景觀莊嚴而靈秀的純佛式建築。




整體而言圓通寺的建築乃順著山勢地形,座南朝北略西,整體建築配合山勢,
格局完整,表現出寺院的莊嚴氣氛。








彌勒佛正坐在山門裡,大肚能容,笑口常開。





前殿外部的牆身上共有六幅月洞形成及一對橢圓形的陶塑,
左右兩壁的主題是「鶴鹿同春」,象徵延年益壽;正面的一對則是「喜上眉梢」。




越過中庭,即是雄寶殿,殿前燈柱充滿日式風格,柱後昭和二字已遭塗改。






屋頂樣式為重簷歇山式,殿前六根圓形石柱,柱頭細部裝飾採用文藝復興式的浮雕。
以白色、灰色及黑色為主基調的主殿,以大理石及當地石材等建材興建,挑高開窗的設計,
綴以華麗浮雕和窗櫺,自殿外自然引進的天光,







殿內供奉三尊佛像,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右是文殊菩薩,左為普賢菩薩,皆高二丈餘。





位於一道長廊後方的祖師塔為印度式建築,融入中國傳統建築之中。





寺廟右側有一山崖,崖壁下方刻有許多石刻佛像及石獅。
一線天入口附近的石壁景觀,舊名「壁湖怪石」,是昔日中和八景之一…..





石壁上刻有數公尺高的佛字,是新竹北門書法家鄭神寶」的題署







循山崖石壁裂縫間的階徑上行,可達圓通寺的後山,
自山頂俯瞰台北盆地,視野遼闊,景色優美。





山頂因無遮蔽便可同時遠眺觀音山、淡水河,視野絕佳;




加上四通八達的登山步道,
可達土城承天禪寺、亦可到達烘爐地一帶

也是假日攀登郊山的不錯選擇……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