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安陂黃家古厝,簡稱濂讓居,位於大安區龍門里和平東路二段及建國南路二段交叉口附近,
坐落於臺北市立龍門國中校區內,是臺北市民居宅第古蹟保存於校園的唯一個案。為臺北市內
少見的傳統農村建築,可反映先民在清朝墾殖台北盆地的風情,見證了市區歷史之變遷。


 

龍安陂
為清代台北盆地東邊近山地區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移民所開墾之地,
黃氏先人於清乾隆年間來台(1740),初先墾居淡水蕃薯寮,後再遷居台北盆地,至第四代
由數位兄弟合力建造大宅,即濂讓居

黃家開臺始祖黃啟端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歸善鄉永安里后按社大坵田掛草坪(紫雲),
於乾隆十五年(1750)舉家來臺發展,起先
淡水、三芝交界處雞柔山拓墾(舊稱蕃薯寮)。






道光三十年(1850)黃啟端後人舉家遷至新莊坪頂坡角發展,因遇到咸豐三年蔓延北台灣的
漳泉械鬥,致屋宅被焚燬,黃家遂變賣產業,舉家遷往大灣庄下內埔,並購地約40甲。






光緒十七年(1891)起,黃家至第四世時進行分爨,至明治三十年(1897)共蓋了四座新宅,
皆由擔任建築師的大房黃竇訓設計建造,建
材與匠師均來自福建泉州;加上原來的祖厝,
紫雲蕃薯寮派」在大安共擁有五座宅第,合稱「紫雲五塊厝」的大合院。



目前僅存的溓讓居,即為其中的五房黃彪獅所居住的合院…..





濂讓居建於明治三十年(1897),當時所用材料極為講究。
宅院大體上坐北朝南,四周原為稻田,阡陌之間的紅磚三合院,是很典型的台灣傳統農宅。



其格局又稱為正身帶護龍,初建時只有左右護龍,後來略有擴建,又增加外護龍。
宅身為火庫起屋身,典型安溪厝形與海棠花紋石窗,屋架為硬山擱式正廳以黑、金色
為主色調,門面採凹壽設計;




黃家之神龕、供桌仍保留初建時之舊有風貌,正廳有黃少谷院長「祖澤長貽」匾額。




神龕上方之漏窗及牌樓,採多層出挑斗栱及多樣化雕飾雀替及透雕崁窗。
目前濂讓居正廳,依舊為「紫雲祖祠堂」,奉祀黃家開台始祖以下各房祖先靈位。

公媽龕上的匾額「克昌厥後」,源自《詩經》周頌「燕及皇天,昌厥後」,
神龕柱子上的對聯:「紫燕賀禧繩其祖武;雲龍際會貽厥孫謀」,則源自《詩經》大雅

左右龍鳳門上方有二件吉祥寓意的清供圖,落款年代為戊申年(1908),
但斑駁無法辨識,作者已無可考。





日治時期進行都市計劃後,黃家位於龍安坡地區的土地及宅第陸續遭到徵收;




濂讓居所在地亦被劃定為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預定地,後又改為台灣總督府
臺北高等學校(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宿舍預定地。


1973
年正式被劃入公共設施保留地,1988年成為龍門國中預定地,




直到1999年拆除前才由台北市政府列為市定宅第古蹟,得以繼續保存。

目前土地及建築均屬市政府教育局,由龍門國中負責管理維護,平時並不對外開放。

假日時則開放進入參觀…..



龍門國中建校時配合古蹟整體規畫,校舍特別以漸層式一樓、二樓、四樓、六樓的斜屋頂
建築與古蹟相互搭配,建築外牆顏色搭配古蹟紅磚色,並裝飾仿古的窗台、門斗等,使得

龍門國中成為臺北市內頗具建築特色之學校。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