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館」位於舊安平聚落內,是當年清代駐防台灣時所建造的,當時駐防的官兵大多來自於福建,
為鞏固軍心,撫慰軍中的思鄉之
情,便在安平建造廟館,主要功用為供奉家鄉的神祇以及聚會之用,
其中的海壇館,是海壇鎮班兵所建造,因海壇鎮有一座山名為海山,所以海壇館也稱— 海山


臺灣於清領之後,因為清廷認為臺灣易生民變,故臺灣駐守的軍隊不從當地徵用,而主要從福建
調來,行約三年一輪的班兵制。


當時駐守臺灣的軍力共有十營,不計將領,士兵約有一萬人,
其中八千人在臺灣本島,兩千人則在澎湖群島。


這十營之中有五營是陸師,從福建的漳州、汀州建寧、福寧、海壇、金門六鎮標及福州、興化、
延平、閩安、邵武五協標調來;另外五營則是水師,來自海壇、金門、閩安三協標和廣東水師的
南澳鎮標。





而當時駐守臺灣的水師之主要據點便在安平,水師副將之官衙便設在熱蘭遮城裡。
 
這些官兵很自然地便以家鄉為中心蓋起了會館,以供奉家鄉神祇和作為聯絡聚會之所,
於是包括海山館在內的「安平五館」便因而出現。





而當有時候海象不佳以致官兵無法如期回鄉時,會館便成為這些官兵的棲身之所。

由於雍正時規定派到臺灣的官兵不可以和當地居民有共同的祖籍,故當時在安平的官兵
都非泉州或漳州籍。而當時在海山館裡主祀的神明是媽祖,並合祀有五帝爺。





海山館是清朝來臺駐守的海壇鎮標水師班兵所建之會館,
而海山之名則是因為該營原駐守地海壇島上有一座山名為「海山」之故。


日治時期後,會館由於失去原有功能,「安平五館」便因而荒廢毀棄。
進入民國後,只剩下海山館依然存在,後被安平人張長庚買下,修建成三合院式的住宅,
而原有的神像則移到海頭社文朱殿供奉。






民國六十四年(1975),臺南市政府收購了海山館,並於十年後在此成立「安平鄉土館
以展示安平鄉土文物。

近年又再次整修,現已重新開放參觀。



海山館座西朝東,為高聳白牆所包圍,牆頭與屋簷交接處則繪有藍色調的裝飾。
而在圍牆則有牆門兩座,主牆門上有文字裝飾,側牆門上則有安平的「劍獅」作裝飾。

重新開放後的「海山館」以販賣紀念品為主的商店,

院中的陳列雖有新意卻與老建築格格不入? 







 

館內原有澎湖水師協副將<王得祿> 所贈的一對「五福臨門」蝙蝠石柱,
現移至安平妙壽宮三川門前。


趁著時間尚有,
遂前往妙壽宮三川門前一睹此一對罕見的石柱 . . . . . .

門神彩繪亦有可觀之處。


 






0

2 留言

  1. 匿名訪客 2014 年 11 月 4 日 於 上午 2:13

    澳门网上赌博

    要离开,就请,永远别再回来…

  2. 匿名訪客 2014 年 11 月 4 日 於 上午 2:13

    澳门网上赌博

    要离开,就请,永远别再回来…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