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北坊為清治時期所劃定的府城四大街坊之一,在清時期的地圖上,赤崁樓屬於鎮北坊的西南邊緣,
因為赤崁樓的名氣太大了,台南市政府現在所標定的「鎮北坊園區」並不包含赤崁樓,而是指大北門
和小北門之間的街塊,清治時期駐兵於此,設有總鎮署。
鎮北坊文化園區最大的特色在於許多散落在老街小巷內的古厝,
像古名「大銃街」的自強街就保存相當多的古貌…..
它的遊覽方式乃是穿過平常庶民生活區,藉由漫步去尋訪老祖先的生活痕跡。
鎮北坊範圍以北門路以西,西門路三段以東,成功路以北,公園北路以南為主。
鎮北坊是以十字街向北發展的街區,以嘉慶年間「續修臺灣縣誌」的城池圖看來,
臺灣縣署、鎮總署、左營、城守營、中營縣倉、省倉,幾乎集中於此一地區。
街道名稱也產生了總爺街(今為崇安街)、大銃街(今為自強街)等較為陽剛的街名。
如今老街兩旁仍保有一些傳統店屋。
清康熙二十五年,台灣鎮台總兵<楊文魁> 於府城北面鎮北坊設立台灣總鎮署衙門(現為
陸軍兵工廠與中山公園處),衙門前至禾寮港北岸漸漸形成一條街道稱之為「過坑仔街」,
清康熙年間,過坑仔街因總兵爺進出市街必經之路,而更名為「總爺街」,
是清代城外經大北門進入府城內的重要通道。
「總爺古街」即今日之崇安街…..
古街裡的連得堂煎餅,是間真正遵照古老製法的老店,曾經享譽府城,且口味眾多,
每一塊煎餅都是用新鮮的麵粉、糖、牛奶、奶油、雞蛋等材料,烘培製作而成。
隨著都市的發展與附近道路的拓寬,老街已失去商業機能,當年的街坊風情依稀可見,
是台南市目前保存較完整的老街之一,值得細細體味。
有些舊建築幾年前曾間留下影象,此番再尋去已不見蹤跡,
許是拆除了吧?
佑民街上有一座開基玉皇宮,前後香火傳承了數百年。
廟前不遠處還藏著一間私人的祠堂建築。
「王姓大宗祠」建於昭和十四年(1939),內部木構造與洗石子並用,大致上依閩南建築風格。
「燕尾脊」的正廳為三開間,明間向內退縮形成「凹壽」入口。
門扇彩繪有仕女門神,然而嚴重剝落,樑上懸有「王大宗祠」木匾,
其餘木作包括雀替與吊筒均十分精緻。
牆堵左邊為書法牆飾,左為花鳥,其中林茂生之書法尤其特別。
據說祠堂內保有「開閩第一」的匾額,更說明了王氏族親追本溯源的初衷。
在清朝時,台南市曾建有黃、石、劉、林、梁、吳及陳等幾個宗祠,至今只僅存一二。
王姓大宗祠雖建於日治時期,然而在其他宗祠紛紛改建之際,其價值就更顯得重要。
民國九十二年5月13日公告為市定古蹟。
民國九十八年便已獲文建會補助經費,卻因宗親會組織改組重整登記問題,遲遲無法發包,
在延宕三年多後,
近日終於進行正堂修復工程的動土典禮,開始了一段佳話。
只是不知道修復之後的祠堂能否維持現有的斑駁古朴?
又是否能開放向隅者一窺堂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