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興古厝的具體創建年代不詳,陳家祖籍泉州,明末時陳登昌來臺,之後只有其長孫陳奇策留下
未回中國大陸,繼續在臺發展 . . . . .
陳家原定居寧南坊,後因人口繁眾,第三代陳奇策
於清乾隆
二十年(1756) 擇鎮北坊萬福庵南邊,
興建今見之陳世興古厝,距今已二百餘年。

永福路上, 祀典武廟的山牆仍然是台南市區內最為宏偉的天際線  . . . . .



古宅大門有「世興」門匾一方,乃當時經商店號,
陳家亦以「陳世興」作為收租結帳的名號。

據史料推測: 「世興」應指號為「世興」的陳家渡台六世的陳怡贊


陳宅主屋座東朝西,二進深,紅磚造,馬背山牆雙坡水斜屋頂,面鋪合仰瓦,一樓平房屋,
深拾高在石基上。
屋外牆應經過整修,覆白漆,藍色門板、窗框,用材單純,裝飾素樸。



山門因風水理由,偏離宅第中軸線,側邊圍牆開一小門,
為今日所見之出入門戶。

山門雖然沒有門扉,卻貼著「私人古厝謝絕參觀」。
只好在外探望 . . . . .
.


 

正廳所掛的「貢元」匾額落款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

據陳氏家譜所載,陳家一脈由自大陸渡海來台的始祖陳登昌所建立。
陳登昌一脈第二代陳鵬南高中「貢生」,今正廳前懸掛之「貢元」匾,即對此而言;
其後子孫亦屢奪功名,故宅第非常講究。




據說屋內還保有「文魁」(1822)、「元」與「繩武太邱」(1744)等古匾。

正對主屋正門狀似「五岳朝天」照牆,與臨近之萬福庵照牆類似;
台灣民宅一般引用「照牆」避邪
鎮煞的樣式繁多,尤以南部傳統民宅中仍然可見。
而「燕尾式照牆」係
以官衙、廟宇為主,在私人古厝之中卻是少見。



南部古厝中常見馬背山牆上之「鐵剪刀」,據悉是荷據台灣時期,影響臺灣建築工法
的主要證據。

因而有人推測,陳世興古厝有可能是全台保存最早的傳統合院住宅。




 
(庭院內照片引用自網路)

臨近的古厝…..



萬福庵現是間主祀齊天大聖的廟宇。
其前身為明朝英義伯阮駿之夫人來臺孀居之所,在二樓左廂仍供奉著阮駿與其夫人牌位。



現在的廟宇是民國六十一年(1972)改建而成的,
只有廟前保留古貌的照壁登錄為古蹟。

阮夫人去世後,附近居民便將阮夫人的宅邸改作寺廟,稱「阮夫人寺」。
到了清嘉慶十一年(1806)時,改名為「萬福庵」。


萬福庵照壁為磚造,外面抹以白泥。
其頂為雙重脊形式,中央比兩側高,均有燕尾,而屋簷下則用藍底紋樣裝飾。

是全台唯一以照壁列入古蹟之案例 . . . .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