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草鄉舊稱「鹿仔草」,昔時先民來墾時,荒煙漫草,成群的梅花鹿在覓食水草,因而得名。
根據台灣府志記載:「鹿仔草即是青草,原住民放養麋鹿,以其枝葉鹿所嗜,因名之。」
大正九年(1920) 改稱鹿草庄,設鹿草庄役場,隸屬台南州東石郡,光復後成立鹿草鄉迄今….
當地之開墾,始於明天啟四年,時顏思齊,鄭芝龍設有拓臺十寨,第二寨設於鹿仔草,
第三寨設於龜佛山,皆在本鄉境內,鄭成功左武鑲將軍亦曾在此設營鎮屯田,
慶熙二十四年,沈紹宏領得墾照,並以李嬰為管事,招佃墾荒,形成(鹿仔草庄),
作為諸羅外九庄之一。
位於西井村150號的圓山宮,為鹿草三村(鹿草村、鹿東村、西井村)的信仰中心,
也是目前全台唯一主祀王孫大使的廟宇…..
相傳王孫大使乃北宋人氏,姓謝名聖賢,出身貴族王侯,少時常攜獵犬四處遊歷。
一次來到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安仁里坑內堡內社遊歷時,投宿在一位陳員外家中,
當時員外的千金卻因一場怪病而常臥不起,謝聖賢得知後,尋出其原因乃安仁里山腳下,
湖中的田螺精吸收日月精華幻化為人後,擾亂民間所致。
於是謝其人遂帶著獵犬,手持著寶劍跳入湖中將田螺精刺殺,
就在為民除害之後,竟與獵犬一同昇天,羽化而成仙。
之後安仁里坑內堡居民為感念其恩德,就興建一座廟宇,奉其為「謝府元帥」。
至宋朝末年,番邦侵界,宋高宗御駕親征仍無法退敵,得知其謝府元帥神威顯赫,
於是將旗號寫上「謝府元帥,助戰退敵」,因此再被宋高宗封為王孫大使。
據傳圓山宮是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由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陳立勳、陳允捷、林龔孫、
陳國祚等人渡海來台開墾時,奉請王孫大使隨行護佑,之後便定居於鹿仔草庄。
清乾隆年間,其後人陳特珪為答謝王孫大使神恩,於是倡議建廟,不僅捐獻土地,
還籌款集資,終於在清乾隆二十年(西元1752年)建廟完成,並命名為「圓山宮」,
之後經歷多次重修才使成今貌。
圓山宮附近正是舊街發展的起點…..
新街市及公部門等多集中於鹿草村,此乃日治後期才有的發展。
鄰近的鹿東村舊地名叫「埤頭」,社區內仍保存許多傳統民居建築,
呈現出與世無爭的純朴民風…..
鹿東村的地名由來是因位於鹿草東邊的聚落。
話說鹿仔草開墾很早,分東、西、南、北、中五大聚落。
埤頭及後寮兩部落原為日治時期鹿草第一保,光復後改名為鹿東村,
民國43年行政區域調整,再次割分為現在的鹿東村以及後寮村。
通往義竹途中的碧潭村附近,位於八掌溪下游的白鬚公潭及其附近之沼澤區,
在每當夏秋之際時,上游的山洪暴發而下,經常淹沒許多良田及民宅,
先民於是想到興建龜塔來鎮制水神。
日治時期,原建造的龜塔已日漸傾圮,於是附近的村莊民眾合力來捐資新建寶塔。
寶塔以七層八卦的型式呈現,塔的尖處鎮以石龜,並將龜頭朝向八掌溪似在鎮制。
此後八掌溪氾濫的情形就日漸減少,
附近居民都信此為鎮煞龜塔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