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建廟(即前古笨港天后宮),為大笨港地區最早建立之媽祖廟,
最開始只是一間小小的祠堂,到了清雍正八年(1730)重建,又在乾隆三十九年(1773)擴建。
道光十七年(1837)於舊廟原址重修,即今之北港朝天宮…..



當時新德泰號商行所捐獻的雙龍獻珠石陛,是臺灣現存清朝石雕中的極品,今存於五文昌殿前。
到了清咸豐初年,再擴建宮殿為四進和東西二室。

 



北港朝天宮,俗稱北港媽祖廟
與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湄洲媽祖祖廟天津天后宮並稱為世界三大媽祖廟。



相傳鎮殿的媽祖神像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佛教臨濟宗第三十四代禪師<樹璧和尚>
從福建省湄洲島天后宮移駕而來一尊由宋代所雕塑的軟身媽祖神像




初建成的笨港天后宮,在乾隆十五年(1750)時受到笨港溪氾濫成災波及,市街部份流失。


天后宮遭局部損毀,因此於乾隆十六年(1751) 由笨港縣丞薛肇烤與貢生陳瑞玉等捐資
重修,第二代住持能澤和尚主其事,此事可見現立於朝天宮後殿—

乾隆40年「重修諸蘿縣笨港北港天后宮碑記」碑文中;





尤其可貴的是,廟內供奉自第一代住持僧人的
神主牌以降,歷經十餘代皆甚完整,
更足證北港朝天宮之歷史一脈相傳。

明治三十八年(1905)朝天宮因為大地震震毀,後來由地方人士和當時的日本北港支廳廳長
<安武昌夫> 提議捐款重建。




明治四十一年(1908) 826日興工,至大正初年(1912)初 竣工,前後耗用三年多的光陰,
其修建規模之浩 大可想而知。



主持大修建的匠師為著名的大木匠師陳應彬,在他的號召之下, 邀集了台南與鹿港方面的
木雕師以及廈 門方面來台的陶藝師共同合作,完成了廟貌宏偉,雕飾華麗的朝天宮建築。


修建後的朝天宮,其中正殿、觀音殿及第四進聖父母殿大體上保留原物,只作局部修繕。
但是前殿因悉遭焚毀,故由陳應彬負責設計重建。

前殿中央為三川門,左右各有亭式龍虎門。


治時期,第一位到朝天宮參拜的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獻匾「享於克誠」;
另一位台灣總督石塚英藏,則獻匾「神恩浩蕩」。


廟內木刻、石雕、屋頂剪粘、交趾陶均出自名師傑作….

幾度造訪總是香客魚貫, 此次難得較為清閒; 終於可以好整以暇地遊覽。


朝天宮後殿右後方,名叫「番仔樓」的巴洛克洋樓,使古色古香的朝天宮展現「中西合璧」。




 

這棟洋樓建於大正元年(1912),是北港鎮上第一座洋樓。
當時曾遭鎮民激烈反對,但主持朝天宮擴建工程的蔡然標、蔡川等人仍力排眾議興建。

時值日人頒布所謂「市區改正」命令,拓寬老街、強拆傳統建築,因而引起民眾憤懣,
朝天宮前的宮口街拓寬工程,因民眾全力支持朝
天宮擴建,日人無力兼顧被擱置。



日本官員為此惱羞成怒,百般刁難朝天宮擴建工程,主持工程的蔡然標、蔡川等人為
顧全大局「逆來順受」,為表示支持「市區改正」政策,在修建及擴建中國式廟宇之外
,並在朝天宮後殿石牆內興建兩棟洋厝。





這棟巴洛克風貌的洋樓完工後,被
當時的「商工銀行」看上,向朝天宮承租開設「北港
支行
」,成為北港地區金融中心。

光復後商工銀行易名為第一銀行,另覓北港分行行址而遷移。
該棟洋樓由「北港建築信用合作社」承租為社址,一直到民國七十年後遷離。

這幢有特殊風貌的建築物與朝天宮並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反倒成為北港朝天宮建築特色之處 . . .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