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水仙宮是嘉義縣唯一的二級古蹟。此地在明鄭末期、清領初期商賈雲集,是台灣近海對中國
貿易的大商港,許多航海人在水道通路和航海安全上,特別信奉所謂的「水神」,水神即洋中之神
,稱之為「水仙」,一直到後來才漸漸被媽祖取代。


在這段時期,往來商賈經常為水神立廟祭祀,祈求護祐。
這座水仙宮,即當時的笨港商人於西元一七三九年合力捐資興建而成。


新港水仙宮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後因遭洪水沖毀,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重建,
廟宇中奉祀著以大禹為首的水仙尊王,分別為大禹、項羽、伍子胥、屈原與魯班,
神像皆是以灰泥雕塑,


廟宇內懸掛著「日月爭光」之匾額,兩側山牆上的彩繪「南極輝月」與「瑤姬獻壽」,
許多文物至今依舊保存良好,極具價值…..





據《臺灣府志19卷寺廟篇記載:
水仙宮乾隆四年(1739),建於諸羅縣笨港」,迄今已二百四十餘年之歷史。



主祀「水仙尊王」,為笨港地區郊商、船戶捐資共同興建祀奉,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
笨港貢生「林開周」倡起募集距金擴建。



嘉慶八年(1803)笨港遭洪水氾濫之災,廟宇被水沖毀。
嘉慶十九年(1813)重建於笨南港街,也就是現址。





道光二十八年(1848)笨南、笨北商郊晉順、金正順、金合順發起諸信協建後殿,
祀奉原協天宮「關聖帝君」。



新港水仙宮為三進四殿兩護龍之規模的建築,四殿各為三川殿、拜殿、正殿及後殿,
正身的縱向動線是沿各殿次間及過水廊前後連貫,因其各部分構件涵蓋有乾隆、嘉慶、
道光及二戰後初期等不同年代的材料,




為研究臺灣傳統廟宇的珍貴個案,且深具代表性….



三川殿為四柱式構造,前後作步口廊,臺基為泉州白石,
前過水廊為四柱單開間的規模,後金柱為半圓斷面的附壁柱,立面屋脊為三川脊。



大木作為明顯的日治末期的風格,線腳繁複而造型誇張,前檐出挑吊筒,前步口作獅作,
明間作四組溜金斗栱,架內為二通三瓜棟架,後步口為象座,後檐出挑吊筒。

拜殿與正殿連結在一起,深僅一間之隔,屋脊為三川脊式,大木作為兩柱六架的捲棚,

前檐有吊筒出挑,出櫸材略為上栱,櫸材下沒有副栱,而以類似的雀替雕花構件代替,
極為罕見。


後殿興建於清朝道光年間,殿內奉祀關聖帝君,

此間至今從未經過整修改裝,完整呈現當時的建築技術。





相連山牆的曲線優美,山牆上的彩繪及泥塑極為細緻。



新港水仙宮的浮塑彩繪是彩繪大師陳玉峰和剪粘名匠江清露於民國37年整修時所繪製,

壁畫從來沒有被動過,十分珍貴。




同樣由陳玉峰所繪製的門神彩繪,以及精彩無比的木作細雕;

更是整體建築中最值得稱許的…..

(ps: 有關重要匾楹請參閱另篇文章)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