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的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直接隸屬於總統府,
1928年在南京成立,現位於台北市南港區。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
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




19274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在南京舉行,
李石曾提出設立中央
研究院案,決議推李石曾(煜瀛)、蔡元培(孑民)、張人傑(靜江)
共同起草中研院組織法。

同年5
9日,中央政治會議第九十次會議議決設立中研院籌備處,
並推定蔡元培、李石曾、張人傑、褚民誼、許崇清、金湘帆為籌備委員。



119日,《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公布,
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隸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
設立: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氣象、歷史語言、國文學、考古學、心理學
、教育、社會科學、動物、植物等十四個研究所。



同年11
20日,大學院院長蔡元培聘請學術界人士30人在大學院召開中研院籌備會。

1928410頒布《修正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中研院改為獨立機關。
同年423日,特任蔡元培為首任院長。

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曾西遷昆明、桂林、四川李庄等地,抗戰勝利後方復還京、滬。



1949年大陸失守,歷史語言研究所全部及數學研究所的部分共二千多箱重要圖書、文物、
儀器、設備運往台灣外
;其餘研究所皆留置於中國大陸,並發展為後來中國科學院之主體。

當時多數院士及第一次院士會議所選出之評議員大多都滯留大陸或國外,
在台者僅有吳大猷、朱家驊、淩鴻勛、李先聞、吳敬恆、胡適、傅斯年、李濟、董作賓
、王世傑、王寵惠等人,中研院陷入半停頓狀態。

1954年,經朱家院長多方奔走,在南港現址營建院區, 陸續辦理復所…..



之後,胡適、王世傑、錢思亮、吳大猷陸續接任院長一職,
1994年,旅美學人李遠哲返國接任院長,這是大家所普遍所知悉的。



院區內最知名的建築,莫過於胡適故居,以及民族學研究所大樓….

胡適紀念館樸素內斂,掩映在樹木之間。紀念館由故居、展覽室所組成。
 (ps: 事先不知假日不開放,故未能入內參觀)


屋裏陳設極為簡單…..
1958
1962年間,胡適在這裡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後的時光。




(內部陳設照片轉載自網路)



展覽室分常設展與特展,目前常設展有三個主題:
胡適的感情世界、胡適的學術文化成就和胡適與近代中國。
在這80多平方米的陳列室裏,觀眾可以見到胡適的中文和外文著作、信札、手稿、照片
以及其他有紀念意義的物品。


中央研究院遷臺後,為了對當時為數約二十萬的臺灣南島民族以及在人數上佔優勢的
漢民族社會與文化進行研究,遂於195581日成立民族學研究所籌備處,並於1965
4月間正式設所,創所所長為—凌純聲先生。




民族學研究所大樓由黃永沃、黃永洪共同社計,為1996年在原有建築上增建新樓而成,

建築師為尊重原有建物之設計原意,因此在設計上以維繫原建築的設計思考,並創造出一個
有特色的戶外空間,原的建築平面是方型,增建部分則在其左後方圍成L型,不僅有「汲古」
的承傳意念,又有「述新」的寓意。



新舊建築的銜接,除增加其層次感,又有院落感的空間形式。
材料選用上以紅色還原面磚取代,仿斗砌面磚,藍色和綠肥的馬賽克收邊取代了花磚收邊,
白色噴漆漆代替白粉牆,鋼製迴廊扶手取代木質扶手,是以新材料詮釋舊語彙的手法。


整幢建築在造形上以呈現閩式建築的的屋頂特色,

是熟練運用傳統的建築語彙於建築中的佳作之一。

院區寬敞,環境無上清幽;

散步其間盡享悠閒時分…..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