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公園」位於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三段,與中央研究院側門相對,原為南港山系
伸的小山丘,上面有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之墓園。1974年台北市政府依墓園所在的
自然山勢,將之開闢為胡適公園,成為墓園公園化一個獨特的典範。
公園入口處是一座地標式的噴泉池,沿階梯而上,
除了庭園景觀外,還有雅靜的步道,和栽種各種花木藤架的散步小徑,
這個寧靜無華的公園,依著天然地形設計,林蔭蓊鬱、清幽靜謐,踩在佈滿清苔與
落葉繽紛的步道上,有種林深不知處的隱密。
沿著入口右方石階而上,便來到素樸的胡適之墓園,由藝術大師楊英風所雕塑的胡適銅像,
就矗立在墓區左側的平台上,胡適先生睿智的眼神,透過銅像沈靜地化為永恆。
一座大型碑石上雋刻著追念一代學者的墓誌銘,
學者毛子水用淺顯易懂的白話文撰述:「這是胡適先生的墓」
按: 胡適,字適之。世居安徽績溪。父傳,字鐵花,清歲貢生,仕至臺東直隸州知州。
光緒十七年(1891)出生於上海大東門外。光緒十九年(1893)隨母來臺依親。
光緒二十一年(1895)偕母離臺返績溪。同年年7月3日(1895年8月22日),父親病歿廈門。
光緒三十年(1904)春,赴上海求學。
宣統二年(1910),考取清華學堂庚款留美官費生。同年9月進入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院。
民國元年(1912)春,改唸文學院。1914年2月,得學士學位。
1915年9月,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就學,其後於1917年5月取得博士學位。
隨即返國並擔任北京大學教授;
1938年9月,政府特任先生為駐美大使。隨即赴任。
1946年6月離美返國。9月就任北大校長。1948年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4月,從上海乘船赴美。
1950年9月,接受普林斯頓大學聘書,以專任教授身份擔任大學圖書館研究員;
1952年11月19日,應臺灣大學及臺灣師範學院之聘來臺講學。
1962年2月24日下午,在南港中央研究院歡迎院士酒會結束時,因心臟病猝逝。
同年10月15日,葬於舊莊墓園(現址)。
胡適墓園位在舊庄國小西北側、研究院路二段以東的舊庄中南段坡地,
主墓區有一塊用大理石鐫刻的墓誌銘,白色的廊亭簇擁著主墓碑牆,
另外還有思杜紀念碑、祖望墓碑;
離主墓區右方不遠處的坡地上另有董作賓墓、董同龢墓、徐高阮墓;
以及一座吳大猷先生紀念碑。
按:
董作賓(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彥堂,號平廬。河南南陽人。
知名文史學者,在考古學、殷商史、文字學、書法及篆刻藝術等方面頗有貢獻。
曾於福建協和大學、中州大學、中山大學、臺灣大學執教,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臺,
受聘臺灣大學文學院教授。1951年1至6月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董同龢(1911-1963),中國音韻學家。生於雲南昆明,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國文系。
1937年考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從李方桂學音韻學。
1949年隨史語所遷往台灣,兼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徐高阮(1914-1969)字芸堂,浙江杭州人。
早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后受教于陳寅恪先生。1949年赴台任職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
至於吳大猷(1907-2000),筆名洪道、學立,廣東省肇慶府治高要縣人,生於番禺縣,
中華民國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曾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第六任院長。
著名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即是他的學生。
昔日同事,身後同葬一丘,未嘗不是一場因緣….
只是午後造訪墓園,闃靜無人,蔭深草長,
不免仍有些陰寒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