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位置座落於大安溪中游北岸,原來屬於於道卡斯族耕墾生活之所在。苑裡鎮原稱為「蓬山八社
的主要地區。所謂八社即是大甲東、德化、雙寮、日北
、苑裏、貓盂、房裏與吞霄等社。就目前
行政區域劃分,蓬山八社有半數包括日北、苑裏、房裏、貓盂等四社在苑裡。


苑裡地名,原由道卡斯族一支居住位在「喔灣麗」,
日籍安倍明義在其大作《台灣地名研究》就蕃語語音譯為「里彎里」。由「里彎里」簡化
為「彎里」
「灣麗」乃至於古文獻所稱「宛里」「苑裏」,與今「苑裡」,均為同音之地名。



依日治初期蔡振豐所修的《苑裏志》,清時曾設苑裏堡,轄三街四十二莊,
位於本鎮內的則有苑裏街、北
勢莊、瓦窯莊
、客莊(又名永興莊)、房裏街、西勢莊、海口莊
、苑裏港莊、貓盂莊、社苓莊、山柑莊、田寮莊、苑裏坑莊、舊社莊、芎蕉坑莊、山腳莊、
南勢林等莊,合計二街廿二莊。

1945苑裡街改為苑裡鎮…..




出水里古名為出水仔,係因當地泉水出流旺盛而得名。




陳炯輝心雕居是一座靠近海濱的石版矮房,為已故木雕藝術家陳炯輝生前創作的工坊。
心雕居門前有著純樸的石雕,圍牆則是以大石砌成兩條百步蛇樣貌,經過翠綠的草坪
來到屋中,展示著陳炯輝師徒的眾多作品。

陳炯輝曾獲得行政院文建會的薪傳獎,他的作品因受到排灣族與魯凱族的文化影響,
許多作品都有著濃厚的原住民風情,值得後人細細品味。

西邊厝,原屬北勢庄,其所在位居苑裡街西邊的一部份聚落而得名,
說原住於北勢庄之張家,部份族人遷住西邊,雅音為西平厝。

規模宏大的張厝聚落見證此一段歷史。(詳另篇文章)

西勢里日治時期屬苑裡庄,因位於苑裡街之西而得名。

穿梭於西勢里狹窄蜿曲的巷道,追索昔日之風花雪月…..



其中最具代表的傳統民居與西平張厝同樣叫作張厝;



內埕已雜草叢生,外埕矮牆也已塌陷殆盡;只留存原本左右廂房與門堂之間的過水廊門;

正廳屋脊上裝飾略有可觀,可以想見習日燕尾之風情。



左右兩側護龍目前尚有人居住使用;
左護龍山牆面保留完整, 牆面採斗子砌,基座則採卵石砌。





馬背式收尾,綠色透氣琉璃磚及鳥踏等細部表現,
為古厝保留了最佳的立面…..

終究是已然頹廢, 不免顯得無比落寞。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