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第十三世祖張好、張鬧由通霄來到苑裡「北勢莊」建立家園之後;1740年再由張鬧在原
聚落的西邊另行興建了一座三合院聚落。由於張鬧聰穎勤奮,帶著家人不斷擴展家業,很快
發展成大地主;到了十四世祖張媽喜再將合院規模擴大,並請名師依地形作規劃設計。


根據張家家譜的記載:
張家第十二世祖張儒於康熙末年跨海來台(來台初世祖),在通霄灣落腳闢地墾荒建立家園;
張儒育有四個兒子,分別為張捷、張勇、張好、張鬧。







乾隆初年(1735張捷、張勇兩兄弟留在通霄固守家業繼續發展;
張好張鬧兩兄弟為拓展事業,相偕往南來到苑裡「北勢莊」(今慈和宮西南邊)開墾定居。


張好、張鬧兩兄弟克勤克儉同心協力不斷開發,在苑裡又打造了一片天。
爾後張好、張鬧兩兄弟子孫滿堂土地不敷使用,原來的小聚落也顯擁擠;
於是張鬧乃與張好分家,張鬧便在原聚落的西邊另行興建一座三合院。



為了區分兩家的地帶,附近人士習慣上便以張好在東邊所建的聚落稱為「東邊厝」,
而張鬧在西邊所蓋建的聚落便稱為「西邊厝」。

當時張鬧所開闢建設的地方「西邊厝」就是現今的西平里



「西邊厝」張家後代子孫不斷衍出,原來的三合院也達飽和;族人乃以正廳為中心向兩側
興建新的護龍。除了三進二落的格局外,左右拓建的護龍有十棟之多。






 大正八年(1919)海線鐵路通車切斷了「東邊厝」和「西邊厝」的關聯;
「東邊厝」由於鐵公路的開發以及都市計劃的實施,大部分都已經徵收拆除或改建。



目前只留下幾間散落小紅瓦屋,成為歷史的陳跡…..




歷盡滄桑的西平張家聚落群儘管仍默默的矗立著,卻大都已人去樓空;

對於張家由盛入衰的歷史變遷,只能從斑駁土牆中去追憶。




西平張厝佔地約一公頃,寬敞的外埕前原有水池,後廳後面一大片果園。

據資料記載: 是日治時期保正<張丹泰> 所居住的古厝….. 




前廳門前設有平門與外埕分隔,左右兩片門牆連接前廳門左右兩排向前延伸的廂房。
呈四進三落的廳院,以正廳為中心左右護龍依序增健之。




從縱軸線正前小門算起進入外埕,門廳正立面就在眼前,門額寫著『相業流徽』;
進入第一落又
稱中庭,裡面就是第二進正身,廳門門楣上另寫著『紫微拱照』。



過了第二落;後院盡頭原來是後廳,早已嚴重傾圮…..

至於『相業流徽』的淵源及典故

已無人聞問。

(資料來源: 王春風 苑裡鎮志– 歷史建築之美)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