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永曆二十四年(1670),鄭經命劉國軒出鎮半線(今彰化),經略蓬山八社,所謂的八社
包括了大甲東、南日社、德化、雙寮、苑里、貓盂、房裏、吞霄等社。其中位於今苑裡境內
的有苑里(苑裡),貓盂,房裏, 及南日社之日北社(山腳) 等四個平埔族社域

苑裡社位於今鎮上的市區一帶。

房裡社(今房裡里),昔為平埔族華拉俄主路社,又名拔里社。
因東邊緊鄰枕頭山(即古之蓬山,又稱崩山)而得蓬山為地名。

房裡社的平埔族裔,在漢人入墾的壓迫下,放棄了棲息之地,先移至卓蘭,後又移至埔里
(今房里里),此早經埔里當地文史工作者證實。




另一個貓盂社則分佈在今中正里一帶,族人原屬道卡斯平埔族人「無亞貓盂社」。

雍正九年(1731)大甲西社番作亂,隔年被清兵討代平定後,為教化目的即予社名為興隆社

雍正末年漢人經由房裡溪北進此地,原貓盂社平埔番分支遷至今通霄鎮福興里。




漢人大規模入墾,其中又以來自泉州的郭、毛、游、陳、蔡、李等姓為主要墾戶。

該地乃漢人入墾最早之地區…..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7),林爽文之亂,當時最繁華的貓盂街,遭此劫難,街毀人散。
至清乾隆五十三年,戰亂始平,地方墾民開始移墾至今天下路,才有了繁榮的苑裡街。

房裏的發展也是因受到漳、泉械鬥之波及,位於貓盂的泉籍人移居房裡,重建新街而興,




由此可知,貓盂一帶的開發更早於其他兩處聚落。

昔日的貓盂社,漢人入墾之後已經轉化為「客莊」地名。





無意間在客莊的巷弄中,發現有傳統聚落隱身在其間….

有同樣有著「濟陽世澤」門額的蔡家古厝; 為傳統三合院民居格局

其形制與房裏老街裡的蔡家古厝內宅院近似, 相信其間應該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

只是資料闕如,無法進一步證實。






相連另一棟三合院古厝,門額則寫著「東里家風」;
無疑又是另一大姓的鄭家古厝。

正廳步口廊使用圓磚柱結構,窗楣上立體泥塑與棟架華麗彩繪,散發出富豪的氣派。

而正堂挑高設計,左右護龍則為生活起居空間。

短短蜿蜒的巷道(巷道名為中正路)之內緊臨著數十戶的傳統民居,

見證貓盂庄昔日的風華歲月…..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