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古稱崇爻,亦稱卑南覓,因在台灣之山後,又名後山。台東地區最早見諸於
史料為荷治時期的1636
年荷蘭當局派遣佐理商務官員馬丁.威瑟靈(Marten Wesselingh)
長駐卑南覓,順便探訪金礦所在。卑南覓於是成為台東最早見諸史料之地名。


又說台東市是經由卑南、太平、利嘉、知本
和大南等溪長期沖刷,所形成沖積扇平原,
因其形狀就像桑葉一樣,因此自古又有
「寶桑庄」的稱謂。

寶桑」一詞源自阿美族語「paposogan」,意指突丘那方位」,
此說是因為台東平原及附近小丘分佈,故以「有小丘(posog)的地方」為其地名。

(數年前舊觀)



台東天后宮位在台東市交通最繁忙的中華路上所在地之寶桑里更是台東市發源的地方。

天后宮建造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是台東拓荒時期就存在的廟宇,



(目前進行整建之中)
 

台東天后宮」建廟起源是光緒十五年(1890) 派駐卑南的張兆連提督,為答謝『媽祖』於平
間的救助,慷慨捐出月俸並提意建廟感恩,在地方仕紳募捐與共襄盛舉下開始建造。




廟宇內的『開基媽祖神尊』高約八寸八,是透過請靈儀式迎請大陸福建省莆田縣湄洲島天后宮祖廟
的分身前來,由於「台東天后宮」相當的靈驗,因此一直以來都是轄內百姓的信仰中心。




 

光緒元年,清政府在後山設卑南廳,光緒十年,提督張兆連率鎮海後軍營設在寶桑里。
光緒十三年台灣建省,卑南廳升格為台東直隸州




光緒十四年六月,因水尾墾撫局的委員雷福海征收各地田畝清丈費過苛,大庄客民劉添旺結合
附近墾民及平埔族人起事,七月戰火延燒到埤南,呂家望(今卑南鄉利家村)等山胞部落起兵
燒毀埤南廳署,圍攻張統領的鎮海後軍,



堡壘內沒有水井,官兵們口渴得已經無法忍受,張統領命陳添等人臨時挖井,挖了九仞深,
還沒有得到泉水,於是張燒香向媽祖膜拜禱告,說也奇怪,剎那間甘泉立即湧出,軍心大振。



苦守半個月後,台灣巡撫劉銘傳派援軍乘輪船趕到,事件因而平定。
光緒十五年,張兆連提督為感謝媽祖的救助,捐俸倡議建廟感恩,並發動部屬及地方士紳共襄盛舉。
同年秋派員前往前山採辦各類建築材料,歷時一年落成,光緒皇帝賜頒「靈昭誠佑」匾額一幅。




廟宇原建於台東市和平街禪寺內,
昭和五年強烈地震損毀,地方上的人建議重新建造,於翌年,於現址建造天后宮,
歷時三年終於完成,而成了現今天后宮的規模。






民國卅六年間由地方仕紳集資雕塑四尺八寸媽祖神像壹尊,身旁司女神像四尺二寸兩尊,
及配祀精緻泥塑千里眼與順風耳神像,以供信徒奉拜。
此後歷經數次修繕,整修門面,增建鐘鼓樓、大門、側門、金爐及圍牆,完成本宮建築全貌。




廟內建物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富麗雄偉,殿中精緻石雕騰龍翻躍龍柱一雙,
以及雌雄祥獅一對,極富大陸閩南地區傳統文化廟宇建築特色。





目前廟宇裡尚保存了不少清朝時期的文物 。





每年農曆323日媽祖生元宵節「諸神遶境」、「炮炸寒單爺」,
有每
12
年一次大型祈安清醮,都是「台東天后宮」最重要祭典活動。

其中又以稱作走佛」的「炮炸寒單爺」尤為特殊,

是早期台灣元宵夜特有的習俗活動 . . . .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