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岩崗」在大良北區錦岩路,全山皆石,赭紅而微呈彩斑,略如織錦,故名。
山高雖僅27米,所蘊含的歷代人文景觀卻頗多:東庵為明末抗清英烈、嶺南後三忠之一的
<陳邦彥> 讀書講學之所,山頂則是清康熙「鳳城八景」中的「錦岩夜月」所在地。
在順德大良城北的鬧市中,有條叫做錦岩的小路,當你走進其中,似乎會感覺時間已經開始凝固。
漸漸地,街邊的商店漸漸為舊貨店所代替,而身邊的人們,也漸漸由行色匆匆的年輕人變成了悠閒
端坐門口的老者。
腳步不由自主地放緩,多行幾步,抬頭看見一片赭紅的山石時,便到了錦岩崗….
錦岩崗何時始見於史料中?
據史料記載,一千多年前, 彼時唐代大詩人<羅隱>,失意南謫,一路行來,一腔憂憤,對景難排。
一日,行經錦岩,忽見眼前一片燦若雲霞的山嶺,疑是誤入蓬萊仙境,深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所迷醉,心情豁然開朗。
於是題名「穩樂」在此結廬,潛心治學,在岩壁上題寫二字。
逐漸,遠近文人慕名而至,遂開創順德一時文風。
據《五山誌林》載:廟後石壁俏麗處原謂之錦岩,壁上曾刻有錦岩兩個摩崖大字,不記書者。
此間岩石奇峭,古木重蔭,遊人賞覽讚羨,言必稱錦岩;久之穩樂之名被人所淡忘。
山岡東麓的錦岩廟約建於南宋…..
有關錦岩崗的歷史典故, 主要與<陳邦彥> <陳恭尹>父子有關。
按: 陳邦彥(字令斌,號岩野)順德龍山人,出身書香門第,博學多才。
曾於順德縣城近郊之錦巖山,結廬讀書,並於此山創「錦巖書院」,開館授徒。
東庵即昔日陳岩野先生講學之處…..
通廊上有數塊有關錦岩廟重修的碑記。
在明末福王時以舉人被徵拜兵部職方司主事、擢給事中。
廣州被攻破時,陳邦彥起兵力戰,終因兵敗被執,不屈而死。
南明曾於陳邦彥卒後贈予兵部尚書榮銜,諡「忠愍」,其後清廷亦賜陳邦彥諡「忠烈」,
並於「明史」內立傳。
陳邦彥殉國之後,門生在錦巖山上建了「陳岩野先生祠」以紀念他;
陳邦彥抗清失敗時,全家被殺,兒子<陳恭尹>在戰亂中隻身逃出;
翌年,清將李成棟反正,廣東重建南明旗號,永歷遷回肇慶,恭尹入朝泣陳父親殉節,
得授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之職,給假歸家治喪。
順治七年(1650)冬,清軍大舉反攻,再陷廣州,永歷西走桂、滇。
恭尹不及相隨,遁入西樵山中。
按: 陳恭尹(1631-1700),字元孝,晚號獨漉子,又號羅浮布衣。
崇禎四年(1631)九月二十五日出生於順德大良錦岩岡東麓。
自幼聰敏端重,好學深思。十二歲喪母,十五歲補諸生。
工於詩,七言律詩對仗工整,詩風多哀感蒼涼。晚年與屈大均、梁佩蘭同稱嶺南三大詩家。
又工書法,時稱清初廣東第一隸書高手。著有《獨漉堂全集》。
陳恭尹詩集中最有價值的,是感時傷世、托古諷今、反映民生疾苦、描繪地方風貌的作品。
他以抒發性情為宗旨,藝術風格上不拘泥宗唐宗宋的偏見,兼採眾長,自成面目。
今日之錦岩崗,已然為一社區公園;
儘管其擁有深刻的人文歷史,如今卻已然乏人探尋….
對於一個偶然造訪的遊人而言,
也只能冷眼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