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志》中所著:「集集街:屬沙連堡,民番交易之處,距邑治六十五里,為入山要路。」
清代進入集集的路線有二,一為自今名間鄉經隘寮進入。另一路線是由今竹山鎮社寮乘渡船而入。
集集是進入水裡、魚池、埔里等地的據點,也與南投方面往來頻繁。


明新書院於清光緒初年興建於柴橋頭庄
光緒九年(1884) 濁水溪氾濫,內山流出許多木材,時總理<陳長江> 募款利用水流木予以遷建於集集街,
於光緒十一年竣工,內供奉文昌帝君,制字先師紫陽夫子……



當時雖名為書院, 其時為義學 , 由粵儒 <陳國安> 執教 ,

明治三十五年(1903) 書院址劃歸集集公學校, 初期並借用書院作為校舍 ;




明治四十一年(1909) , 由鄉民醵資,再次遷建於原址之柴橋頭,並改稱為「崇德社」,

光復後成立永昌國小,曾以書院堂宇權充教室,興學授課,教育英才……





現明新書院即在永昌國小內,是集集每年祭孔的地方。

民國73年書院管委會鑑於殿宇年久失修,仍據實呈報上級,終獲省府補助40萬元搶修。


民國74年公告為第三級古蹟後,經幾次撥款才得以復建,

民國88年九二一大地震受創,依照災後古蹟重修工程再予以修建。

明新書院坐東朝西略偏南,為單進兩護龍的三合院建築,
建築空間的構成主要為正殿、拜廊、廂房、過水、翼房,配置以正殿為中心對稱配置,
平面格局與草屯鎮的登瀛書院相近,相較於臺灣其他的書院規模較小。






書院建築形式以正殿為中心,殿內供奉文昌帝君、魁斗星君、制字聖人、紫陽夫子、至聖先師,
其旁過水間供奉地藏王菩薩及開廟恩主等神位,


西邊有一座惜字亭,書院修護皆依古制恢復昔日風貌,重振昔日文風。

正殿主要奉祀文昌帝君神位,配祀有制字聖人.紫陽夫子神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

書院既有孔子神位,因此,也是集集每年祭孔之所.




正殿懸掛有(掌握文衡).(立我蒸民).(奎壁聯輝)等古匾, 龕間對聯明白揭示其宗旨,

對聯曰:明列名垣耿耿天河星聚五,新登桂籍迢迢雲漢士升三,
   
明握文衡淳淳評章嚴古品,新增廟廟雍雍祀典重儒宗.



對聯的旨意誠如左右匾(承先啟後).(明德新民)的大意一樣,
揭櫫明新書院明德新民德與傳承儒學宗師的宏願.

聯結正殿與廂房間的左.右過水,目前闢地藏王菩薩廟.東嶽大帝廟,供香客祭祀.

東廂房外新蓋的德齋館,為古式圖書館,館內除有二十五史、十三經注疏等典章史籍外,
附設的小型民俗文竹物館,擺設傳統文物,供今人懷古、垂念。


書院四周仿若一座農村公園,院外遍植綠樹,假山、奇石顯得栩栩如生,

早期農家耕田必須的牛、代步的牛車、石磨以及酒甕都將整個公園妝點得古樸而生動,

絲毫沒有格格不入的感覺,

到訪者似乎也感染到了農家的閒適與恬淡……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