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1722巡台御史黃叔璥吳達禮巡按北路諸番社,到沙轆而南迴因此,沙轆社又稱
「迴馬社」
。當時本鎮先住民的生活以狩獵捕鹿為主,並從事簡單的耕作,種植五穀,經濟尚處於自給
自足維生的階段。從各項面象推論,當時漢人僅是零星入墾本地而已。

雍正十年(1732),沙轆社參與大甲西社番亂圍攻彰化縣城,被清廷平定,復甦的族勢再次衰微

之後,沙轆社改稱為遷善社此時,漢人漸入墾沙轆者眾,社民生活空間受到嚴重排擠。



漢人移墾沙轆,始於明末清初,但僅為零星的移墾而已較大規模的移墾活動,則是在康熙末年的事

綜觀而言,入清以來,移墾本鎮者以泉州人為主
沙鹿人的講話腔調被稱為「海口腔
移民以南安、晉江、惠安三邑人居多其次是同安人、安溪人







雍正初期另有粵籍移民入墾

然而多數的移民在嘉慶年間二次的漳泉粵械鬥後,遷居到東勢

沙鹿因而成為泉州籍移民為主的聚落 . . . . . .




犁份即今犁分里。
先民拓墾,以牛犁為主要工具。「分」「份」指持分之意。
   
即合力出資開墾者,在墾成之後,再依其出資比例平分土地。

犁份東臨大雅鄉西臨鹿寮、居仁、洛泉等里,南達竹林里






張家古厝正位於廟埕前 , 門額上書寫著「清河堂

清河堂張宅為傳統的三合院型式,興建於昭和十年(1935)由當時的張姓子孫,張進益、張進清等
三兄弟一同興建,如今仍保存完好的清河堂古蹟之一。






古厝屬於傳統落二護合院型式建築構造上屬於磚木混合構造,牆面、柱身等處之洗石甚有可觀之處
步通瓜筒上連疊四層斗拱極為少見,且正身部分及內護龍皆有步口
之設置,中式木構架與西方平面及
裝飾元素之混合應用,且呈現出當時的院落風貌。




王宅為傳統的四合院型式,興建於昭和四年建築融合了東西方風格,
並且內埕舖磚卵石,當
時的院落風貌,可作為犁份地區第一代保正家族史之空間見證。



犁份植槐堂王宅屬於傳統的四合院型式屋頂使用黑瓦與薄瓦,而卵石所砌成的台基達五層

整體尺度高大,左右內護與正身接於五間之外,高於傳統五間起作法,其配置空間感更為廣闊。
傳統建築工法上步通、墀頭、門額等處裝飾融合東西方風格且作工精美。




聚後後側竹林之間 , 有另一間植槐堂 , 可以說明當地為王氏宗族聚集之處 . . . . . . 




按: 王山君 (1889-1976),犁份人,台灣醫學校十三期畢業。
大正二年(1913),在梧棲街創設「拯蒼診所」,懸壺濟世。

民國三十四年,當選梧棲鎮長;民國四十年,當選台中縣第三屆縣議員;

正是出身犁份的王家。



當地慣用卵石堆砌圍牆, 也算是聚落的特色 . . . . .離公墓近,尚未大量開發,縣市合併後沙鹿剷平老屋的節奏也加快了阿~~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