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霄鎮志記載:通霄,原是原住民道卡斯族風呢樣」〈Honeyan〉,一名屯消」〈Tonsuyan〉社
之所在,通霄是屯消的諧音,古時寫為吞霄,原指今之通東、通西兩里,昔時南勢溪水深可停泊商船,
為銅鑼、三義、苗栗等地貨物「吞」吐「銷」售中心,因此 又稱「吞銷」、「吞霄」。

 

在明鄭領臺之前 ( 1662 ),本區原是平埔族之一道卡斯族吞霄社所在地(亦稱屯消社)。
鄭經時代派右武衛劉國軒經略本區,這是漢人正式進入本區的開始;

清領之後,吞霄社隸屬於『苑裡堡』,後改為『竹南三堡




 

日治時期,行政區域更動頻繁,曾分別屬台灣縣、台中縣、新竹縣、苗栗廳、新竹廳、新竹州管轄。






 

後因南勢溪足見淤淺,商務不如往日繁榮,
某年,新竹州長蒞臨視察,有感於「吞霄」地名之不雅,
正巧就地北望,見虎頭山高聳入雲霄,乃改為現今之「通霄」。

 



苗栗縣境於清領時期曾經先後出現四座民間興建的城池,

分別為最早的通霄土城(1806),其次是中港石城(1821)、後龍石城(1834),最後是房裏石城(1855)

通霄土城是其中唯一客家人興建的 . . . . . .


 





土城位於通霄鎮中部偏東南方。
清道光年間該地為南興庄,昔日漢人
防止原住民襲擊村莊,乃築土城以防禦,故稱之『土城』。
城牆全部用土埆疊丁字城壁,高度約
10
臺尺,厚度約2臺尺護城溝寬約10
臺尺,溝外再植刺竹為外圍。



城內築有東西向人行路。有東西兩個城門,城內建有三層樓之槍庫。城牆四面皆有槍口,以防止土匪來襲。
城內有一民眾休閒聚會之處,稱『
子口』。光復後,行政區劃分土城為城北里與城南里。
 











乾隆二十二年(1757) 有廣東<詹望觀> 者進入這一帶開闢,因當時土地是屬平埔道卡族所有。

詹於是就地取材建造土城以防「番害」,後因不勝「番擾」乃棄城、棄地而去,此即為土城地名之由來。 




嘉慶十一年(1806) , 房裡、貓盂兩社的平埔族再度入墾土城一帶(今城南、城北里)

漢人則有廣東黃舉英來墾,再次建造土城。

原有的土城則已於日治初期的明治三十六年(1902) 間被拆除 . . . . . .






 土城的城北里有黃家古厝群歷史約120年,
一般文獻和導覽書都以為典型的閩南大戶人
家建築,現在仍有多戶人家居住。

黃家古厝具有閩南特殊建築風味,聚落完整,保存百年來原貌,佔地約二公頃,是重要的文化資源。




 

黃家古厝是地方大戶人家的民宅,卻也十分講究,建築保存得相當完整
 
古厝的內埕圍牆上嵌有玉皇大帝的神位,從種種跡象看來,顯示出客家族群的習俗,

據資料: 黃家祖先為來自於福建汀洲客家人士





黃家先祖< 黃國清> 為清代武生[武秀才(光緒壬辰科 , 取進苗栗縣學第二名)
光復之前即是本區的大地主,祖產之多遍及桃竹苗三區,富甲一方,


子孫綿衍並留下這麼許多的古厝 . . . . .


社區活動中心旁的敬聖亭, 見證重視文風的傳統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