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區之地名起源於境內之海蝕洞,清光緒二十年(1984) 分別隸屬淡水縣芝蘭三堡及基隆廳金包里堡;
日治前期屬金包里、滬尾二辦務署,明治四十二年(1909) 改隸小基隆支廳老梅區及金包里支廳阿里荖區,
大正九年(1920) 改為臺北州淡水郡石門庄;光復後之民國三十九年撤廢淡水區署改為臺北縣石門鄉。


石門洞是石門地區引以為傲的顯著地標,也是最著名的代表景點。




石門洞以洞而名,地理上的正式學名是「海蝕洞」,或稱「海蝕拱門」,
是受大海潮汐與風百萬年來共同侵蝕造成,石洞立在濱海公路旁,氣勢雄偉,
早在清時已是淡北外八景之一。



長年經由海水浪濤沖鑿,因地形隆起而形成的一座高約十公尺拱門狀的天然海蝕岩洞。
日治時,由於奇特的海蝕地形,日人大為驚嘆,而留下碑文以茲紀念,並將此地命名為『 石門庄 』,
一直到台灣光復,仍以『 石門 』為鄉里定名迄今。




洞口題著「精忠照海」四個大字,
石門的
上面也設有一平台,可以讓遊客們能遠眺無邊碧海,使人一感心曠神怡;



走入洞門,海風徐徐吹來讓人心曠神怡;而洞外的海濱,石礫淺灘,混雜了大量的螺貝類、粗貝殼沙
與礁石,斑斕的色彩及各異其趣的造形,可以戲水聽濤、可以觀浪賞景,讓人流連忘返。



沿著海岸線鋪設的步道觀景平台及涼亭,更是擁有欣賞海景的寬闊視野,漫步其中欣賞海天美景。

配合潮汐的漲退,還能在潮池邊進行潮間帶生物的觀察活動,甚至釣魚或潛水活動。


在這裡,每年4-5月間開滿了台灣原生種百合散落在石門洞上方,蔚為奇觀。
黃昏時分的日落夕照,更值得您好好品味賞遊一番。






石門洞旁邊還有一遊艇碼頭,這可是近來政府增加闢建的喔,讓石門洞遊憩區更添豐富…..

轉進石門街及中山路試圖尋找舊街的風情,

可惜已多無所獲 . . . . .

衛生所無疑是舊街上較具代表的建築物 ;

附近殘存的幾處古厝, 多少彌補些缺憾。



位於分駐所前不遠處的三合院古厝, 應該是石門保存最完整的傳統建築 , 

只是隔著圍牆, 只能遠遠地探望 . . . . . .



 
繼續往石門坑溪畔上行, 小徑旁錯落著幾戶舊宅 ,  

再往山裡, 只有一片綠野, 倒不見其他民居?




民國60年初,當時的「十八王公廟」香火逐漸興盛,很多民眾來「十八王公」為祭拜海難亡者,
而信徒之間相傳,膜拜時須以熱食作為祭品較靈驗,因此當時在石門洞一帶擺攤賣肉粽的阿勝,
開始不定時的將攤子推到十八王公廟叫賣,結果肉粽生意蒸蒸日上 . . . . . .

於是為了專職生產肉粽,劉家肉粽從只有三、四坪的巷仔內搬遷至市區的中央路賣肉粽,
並且正式掛起「劉家肉粽」的招牌,迄今已超過四十年

時至今日,

劉家肉粽無疑是石門勝境之外,

另一個石門的重要觀光景點。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