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地區的地層主要為中新世野柳群大寮層,分布於龜吼至國聖埔海邊,也是野柳岬的主要岩層。
野柳的岩層主要是由1000-2500萬年前的厚層砂岩所構成,顏色多呈青灰色、黃灰色,著名的蕈狀岩
就分布在這層岩石中,同樣極富盛名的燭臺石與薑石也分別分布在二個不同的岩層中。

這三層不同的岩層,配合造山運動、海蝕和風化等作用,產生了許多罕見的小地形地貌景觀,如
單面山、蕈狀石、女王頭、薑石與燭臺石等,具有教育解說、觀光旅遊與學術研究等價值。




野柳的地質構造多屬於新生代中新世大寮層(富含有孔蟲、貝類和海膽等化石),岩層主要由
厚層塊狀砂岩和不同厚層頁岩,或砂頁、岩互層所組成,地層由上而下依序為砂岩、頁岩、
鈣質砂岩、砂、頁岩互層。







鈣質砂岩因含有圓形或不規則形石灰質結核,所以抗侵蝕力最強,砂岩次之,頁岩最脆弱,
最容易被侵蝕,經過長期差異侵蝕的結果,就形成野柳各種的奇岩怪石。



2000多萬年前岩層在海底堆積,上面住了一些貝類、海膽等生物,牠們死後,骨骼中的碳酸鈣
在岩層中聚集成團塊,以這些團塊為核心,加上地下水帶來其他碳酸鈣和有機物質,緊緊膠結
而形成結核。






海水侵蝕掉較軟的砂岩,留下堅硬的結核,結核突出形成頭部,砂岩就像是頸部,隨著海浪
的侵蝕及地殼的抬升,頸部越來越細,終有一天,頸部無法支撐頭部的重量而斷裂。





蜂窩岩的形成原因是一樣的,結核上原本的生物碎屑被海水溶解,在結核表面形成一個個小洞,
密密麻麻像蜂窩一樣,便稱之為蜂窩岩。


燭台石的形成當然也和結核脫離不了關係,

燭火其實就是岩層中的一顆球形結核,當海水侵蝕砂岩時,較硬球形結核就突出地面,
海浪拍打結核,會繞著結核四周流動,而侵蝕結核周圍的砂岩,於是向下挖出一圈溝槽,



由於結核外圍的一帶環圈比較堅硬,海水依著環圈的形狀向下切割雕出圓錐狀的外形,
形成燭臺的部分….. 一個維妙維肖的燭台石便如此產生。



海岸岩石表面原本就有一些因差別風化而產生深淺不一的凹穴,當海水挾帶著石粒進入凹穴,
石粒受到海水的旋轉帶動,與凹穴內部產生摩擦,不停地向下以及向四周鑽挖,伴隨著風化
作用的進行,於是凹穴日漸擴大加深,成為一個深井似的海蝕壺穴。






野柳的海蝕平台上有兩群外觀似磨菇,上部有一個粗大的球狀岩石,下方是較細的石柱
佇立著,這種岩石稱為蕈狀岩。



由於岩柱的上層是含鈣質的砂岩層,比下方的岩層較堅硬,在樣的海水波浪、季風及烈日
等共同因素作用下,發生了差異侵蝕,上方鈣質的砂岩層較耐侵蝕,而下方的岩柱較容易被
侵蝕,久而久之,形成上粗下細的蕈狀岩。




野柳最著名的蕈狀岩便是女王頭。







野柳真的很美,
美在嶙峋嶇嶁地貌,堪稱是地質上的一個天然教室,



一路可盡覽奇特的地質景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