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忠原名埔姜崙莊,清代屬布嶼堡,隸彰化縣,至光緒十四年改隸雲林。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起
與其黨肆擾各堡,當時張源懃及其兄明義,乃組訓民眾,協同幫助官兵作戰,最後終於將亂匪擊敗,
清帝乃賜名「褒忠」,授源懃通判,明義州同之職位,藉資褒揚,因此而得名。

褒忠的傳統建築,一般均為較簡單的三合院,也不乏以竹片、稻草、泥巴、牛糞等隨手可得的建材
所建成的竹管仔厝。

褒忠一地在清朝時期也曾顯赫一時,出過不少名門望族,而存有數幢格局較大,形式華麗的大型宅第,
這類宅第通常為地方上望族所有,家族中並多有科舉功名,因此合院較雄偉,細部作法更為精緻。

這類宅第的形式基本上以三合院原型,但通常有較多的進深及院落,最古老的傳統三合院當屬由仕紳
張方遠所建的「得福館」…..

按: 張方遠是張士箱的三子,例貢生,官至即用縣佑尹。

可惜尚未專程造訪。

 之前探訪老街時曾僅順道造訪了位於中勝路的「柯家古厝」…..



柯姓始祖,為周文王大伯父泰伯的後裔,吳公子柯盧的子孫。
史記」有載:吳國傳自周文王大伯父泰伯。「廣韻」指出:柯氏,吳國公子柯盧之後。



柯姓初期蕃衍於故國所在地的江浙一帶,然後,隨著歷史的演進,逐漸向四面八方發展,
尤其在地利優越條件下,向南播遷的最多,衍而成為福建境內的一個名門望族。


台灣的柯姓入遷,始於乾隆初年開始,陸續播遷分衍於台。



褒忠的柯家是由其十八世祖則潤公及其父成業公渡海來台定居,再傳至二十三世孫柯謨公
(渡海來台第七世)憑著監毅不撓、努力
不懈的精神開創了許多事業,與其父柯河公合力建造
現今的三合院古厝,




柯家三合院採閩南式建築,其房屋梁柱都是大陸福州杉,雖然建造快逾白載但古厝正身、

護龍及院門仍十分完整,祭祖大廳尚維持舊日擺設,廳內木柱書有祖訓…..



柯家的門樓,屋頂為大脊形式,
裝飾有疑似空城計情景泥塑及剪黏,其城牆上的人物及城外兵馬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屋頂曲脊採山形馬背,馬背下的山牆為硬山式。但因建造年代久遠,門樓之懸魚已經有些剝落
,依稀還看的出應是花籃懸魚之造形,有花團錦簇之意;

正面牆身轉角的「墀頭」,斜面灰泥邊框內以八仙之剪黏造形,但已殘缺難以辨識。


門楣上「塘市傳芳」之匾額,
「塘市」為
柯家之堂號,代表祖先來自大陸泉州晉江縣塘市。

柯家古厝建築格局花費相當的心思,展現與眾不同的風貌,

是當地珍貴的鄉土文化遺產。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