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忠原名埔姜崙莊,據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所記載,埔姜崙地區於雍正二年(1724)由薄昇燦
申請墾照開發,其時因附近沙崙遍生埔姜樹,故名「埔姜崙」; 當時的埔姜崙莊直轄屬於彰化縣
布嶼西堡,在清光緒十四年(1888)納入雲林縣轄域下。
埔姜樹學名黃荊,是一種生長在海邊或低海拔山區,耐旱性很強的灌木,
夏季時盛開一長串淡紫色的小花。
在平埔族人的祭祀場合中,都會發現這種植物,像巫師在替人治病時,就是以埔姜葉來施法,
因為他們認為埔姜葉的特殊香味可以驅魔。
也有在祭祖時會把埔姜葉擺在地上,然後才在上面擺上祭品,
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才能乾淨無垢,顯現出祭祀的神聖。
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和黨徒侵擾褒忠的村莊。
張源懃、張明義兄弟,召集鄉勇抵抗匪徒。經過好幾個月,賊匪都攻打不下。
後來清廷派福康安率軍來台平亂,張氏兄弟率領鄉勇和清軍共同打擊賊匪。
事後,清廷封張源懃為通判,張明義為州同,因協防有功於朝廷,並賜莊名為「褒忠」
…… 意指「褒獎忠義」。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改回埔姜崙並裁區設庄,埔姜崙區被合併於土庫庄,
昭和十七年(1942) 庄升格為街,是為台南州虎尾郡土庫街…..
戰後初期改街為鎮,轄區不變,隸台南縣,
民國35年1月23日始由土庫鎮劃分一部分,另成立褒忠鄉。
埔姜崙早年為主要的交通要道、商旅雲集,早年元長、馬光、東勢很多人都會到埔姜崙做生意。
根據舊文獻的記載,昭和十年(1935) 中部地區的一場大地震,使很多地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
當時許多房屋建築傾毀,滿目瘡痍。
因此,日本政府遂趁機進行「街區改正計劃」,也就是今日所稱的都市計劃,
埔姜崙老街就是當時配合強調商業功能的需求,逐漸形成「亭仔腳」的建築設計,
並規劃埔姜崙街道及店鋪建築,臨街的立面一律採用清水洗石,陽台都有造形欄杆、
整齊劃一,構造明亮順暢,彼此相輔相成,頗具協調性與對稱性的美感……
埔姜崙老街正是昭和年間主要的建築架構與形式,大多是兩層樓高度,
其外牆面飾材大部份多以洗石子為主,屋樑騎樓都是木造居多。
雖然不像西螺老街每棟建築者有獨特立面裝飾,但這條默默走過70餘年歲月的老舊街道,
始終以它那獨特一致性的延伸、樸實風華。
街上的益壽堂中藥行更是全雲林縣第一家的中藥鋪,店東陳清森是旅日東京的藥學士,
不僅在地方上赫赫有名,更是台灣中藥界的歷任理事長,對中藥有極大的貢獻。
在老街屋的一處身後,隱身一棟巴洛克風格的洋樓建築;
隱約可見其昔日之氣派, 卻不知其為何家豪邸? 山牆額頭隱約標記為張姓…..
褒忠一地以張姓為望族, 或有關係;
然資訊闕如, 也無法確知…..
依據雲林縣采訪冊記載: 張士箱家族為雲林縣褒忠一地之大墾戶。
乾隆九年二月(1744),張士箱家族向薄昇燦墾戶購入埔姜崙大租權。
時張士箱已於乾隆六年過世,其子張方高、張方升、張方遠、張方大。
埔姜崙地區的張姓,則大多為<張方遠> 一房的後裔;
按: 張方遠; 張士箱三子,例貢生,官至即用縣佑尹。
目前張士箱後裔今仍散居於雲林縣中庄、西螺,及臺北縣樹林(張必榮墾號) 等地。
是台灣開拓史上很重要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