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崇和,名合,字其德,號貽菴,生於清乾隆 二十一 年(1756),祖籍福建漳州府漳浦縣,
自幼來台定居後龍,後來遷居竹塹設私塾授徒,累積財富,出錢出力,濟助鄉黨、熱心參與
地方事務,成為地方意見領袖,鄭家也成為竹塹地區富有家族。
清嘉慶十年(1805),海盜蔡牽侵犯淡水廳,鄭崇和奉召募勇防守後龍,事後又化解淡水廳
地區閩粵糾紛;嘉慶二十年(1815)竹塹鬧飢荒,鄭崇和發粟平抑物價;
嘉慶二十五年(1820)地方發生瘟疫,施藥濟助救活不少人命,同時也捐棺助葬,功在鄉梓。
鄭崇和娶中港人陳素為妻,收養大哥長子鄭用鍾後生三子,分別是鄭用錫、鄭用錦、鄭用銛,
四子均有功名,又以次子用錫最為騰達,鄭用錫天資聰穎、博通經史百家,31 歲鄉試中舉人,
1823 年(道光3年)中進士,是鄭家功名最為顯貴者……
鄭崇和卒於清道光七年(1827),享年 72 歲,於後龍竹圍子山(現後龍鎮龍坑里),
道光十一年(1833)奉准入祀鄉賢祠。
鄭崇和的妻子陳氏道光二十五年去逝後,原葬於寶斗仁山,
同治六年(1867 )移葬與鄭崇和同穴而葬。
鄭崇和的四個兒子各有成就…..
次子鄭用錫中進士後,官至禮部員外郎,用錫卒後入祀鄉賢祠,誥授中憲大夫晉封通奉大夫,
同時父以子貴,鄭崇和也誥贈通奉大夫。
鄭崇和墓碑題字「同治丁卯年子月」,碑文題字「皇清誥贈通奉大夫顯祖考祀鄉賢祠鄭公、
二品夫人顯祖妣鄭門陳太夫人合葬佳城」,橫額「浯江」。
同治丁卯年時鄭的四子均已去逝,碑題係由四大房孫男如椿、如梁、如雲、如蘭等重修。
鄭崇和墓位於後龍龍坑里,後汶公路起點和縱貫公路交接處東北側。
該地舊名「十班坑」,因為清乾隆年間當地平埔頭目名「什班」而得名。
鄭崇和墓座落竹圍仔山,形如圜丘,地勢高亢,坐西北、朝東南,座前南勢溪、
屈曲環抱如腰帶,風水稱「金城水」,主顯貴,是吉穴。
時代變遷,鄭崇和墓周邊環境已經不同於以前,但仍可見昔日鄭家選擇風水的考量。
民國74年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 1996年動工維修,1998年完工。
鄭崇和墓是台灣少數保存清代官墓形制的古墓,
保存狀況大致良好…..
路過時總會重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