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地區舊稱「後壟」。明鄭時期,稱後壟社。1812年屬淡水廳後壟堡,1879年改隸新竹縣竹南二堡。
日治後(1895) 6月設苗栗支廳, 明治四十三年(1909)隸屬新竹廳後壟支廳。明治四十四年(1910) 設區,
境內分後壟、新港、公司寮(同興)等三區。大正九年(1920)改稱後龍,屬新竹州竹南郡後龍庄

後龍位在後龍溪下游平原,加上有河口港機能,不僅是漢人移墾苗栗地區的重要門戶,
有清一代更成為苗栗地區與後龍溪流域的吞吐港口。



此區沿海砂丘地形發達,土壤肥沃度不夠,加上強勁東北季風,造成沙塵蔽天,影響人們作息。
但因背山面海,取水方便,因此後?地區的開發可追溯自新石器時代中期。




在漢人未進入開墾之前,本區主要是道卡斯族後壟社新港社的社域範圍。


康熙末年漢移民漸次墾殖本區,到乾隆中葉進入拓墾興盛期。
透過契約的
分析,瞭解漢移民的移墾使原有的平埔族勢力逐漸消退,甚至社會文化也面臨危機。

乾隆晚年到嘉慶年間,漢人聚落、街市逐漸形成,
後壟街因具備水路交通優勢、港口商業機能,成為鄰近鄉庄的商貿中心。






綜合相關資料記載,荷蘭人及明鄭時期,漢人在後龍地區,並未大量移入拓墾。
漢人大規模拓墾後壟地區,大約在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相關的記載有:




康熙30年,有金門人陳、謝、鄭三姓,經澎湖入後壟沿海捕魚,其後定居。

康熙末年,有謝、杜、蔡、陳四姓之泉州人,入後壟拓墾,揭開漢人移墾之序幕…..

於是乎,前述姓氏成為當地主要之人口結構。


南龍里以前曾是繁華市區,但自市集商圈往中、北龍及大庄移動後,「街尾」便沒落下來。

北龍里自第二市場遷建此後,商業鼎盛,從商者日多,逐漸取而代之成商業中心。

後龍鎮內有四處巴洛克式建築,中華路上的陳愷悌古厝、火車站前的豐春醫院(蔡家古厝)
中正路上的杜開棟古厝、南龍里謝瑞台宅,強化了之前的說法。

老街區中的慈雲宮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為後龍鎮歷史最為悠久的廟宇,寺廟中有許多年代
久遠的歷史文物,包括乾隆時期的古供桌與印有光緒皇帝宮印的「與天同功」匾額。


重要的楹聯有;

 光緒捌年正月奉  與天同功

    太子少保頭品頂戴兵部尚書

福建巡撫部院 一等輕騎車都衛  岑毓英敬立




道光乙未年吉置  弟子杜勝記  杜振興仝叩  (龍柱)




濬聖安瀾航海國  興朝寵命貴龍章

  嘉慶壬申蒲月立 本街   蔡泉豐 泉成 仝敬題


慈雲宮週邊的三民街、中龍街、中市街等三路段是較早形成的街道,隨著商圈轉移,現以藥房、
香舖、小吃等商家數量較多,廟前為數不少的小吃店面,可說是鎮上的美食聚集地…..



位在北龍里中華路旁的苗栗縣第一屆議長陳愷悌古厝,二層樓高,坐東面西,
是現存第一大巴洛克式氣派大建築,建於民國初年日治時期,屋項用中國式紅色琉璃瓦,其山牆
為複合式三角形山牆。

其特色為山牆上浮雕非常華麗花俏,中央弧頂窗有條紋飾,頂部羅馬式卵型雕飾,帶有貝殼飾,
兩旁有阿位伯花葉,很有藝術感,是目前後龍最完整的巴洛克式建築。




位在後龍火車站廣場北面的第一任苗栗縣衛生局局長蔡咸陽古厝,





當年還開設豐春醫院
(後龍第一家醫院),坐北朝南,是本地目前所存第二棟仿巴洛克建築,
很有古厝氣派。屋頂瓦片為日式黑瓦,中西合壁建築,其巴洛克式鑲版改以堂號代替。







位在中龍里中正路杜家古厝,為地方仕紳杜開棟於日治時期所建。




在南龍里街尾得一連三間二樓建築緊接的謝瑞台宅。


二樓欄杆用咖啡色弧形裝。欄杆兩旁窗孔有各種造型變化凹凸有致,立面用洗石來打造
比較質樸,一般人比較不注意,有藝術之美,可欣賞一番。




走訪後龍,

街道中的歷史建築, 同樣值得緩步去探訪……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