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昭應宮主祀媽祖,初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道光十四年(1832) 從對街遷於現址,
是昔日官府公告、民眾聚會之所。 廟內多古物,作於道光年間的木雕石刻尤為出色。
昭應宮迄今仍是常民生活中的重要場所,是宜蘭市區內的唯一三級古蹟。


昭應宮
屬於臺灣早期長形式的建築系統,面寬三開間,從廟
埕至後殿,深達六十多公尺。
前殿正殿的大木結構以及細部木雕,石柱、石雕或門窗等,大多是 道光年間(1834) 改建時
的原始物件,雕工精湛絕倫、構圖圓潤流暢,是目前所保存清代道光時期,廟宇中的佳作。


正殿內部格局高敞,簡潔而疏朗,透顯出祭祀空間的莊嚴和肅穆。





昭應宮又名「天后宮」,建於清嘉慶十三年,原廟方位為座西朝東,和一般媽祖廟無異。

道光十四年,重建廟宇時,因地理師占卜易西向,蘭邑士子必主「科甲聯登」,則改為
座東朝西,成為蘭陽第一間座東朝西的媽祖廟。



後來,蘭陽果真出了楊士芳、李望洋等人相繼得進士,舉人及第,文風丕振譽滿全台。




根據道光十二年陳淑均撰修噶瑪蘭廳誌記載:
「中塑神像,左祀觀音菩薩,右安置萬壽龍亭,兩翼廊直達戶外,皆護以木柵,
閒闠囂闐、香煙侈盛。」,可推定昭應宮的形制為三開間二進之格局。



道光十四年,又增建後殿、廟前戲台,成為三殿式的格局。
二次大戰時,盟機轟炸宜蘭,昭應宮後殿木造閣樓中彈全毀。民國五十七年完成重建為
二層鋼筋水泥建築,並將廟前戲台拆除,市公所改建為宮前商業大樓。

民國七十一年經內政部公告列為三級古蹟。



昭應宮歷經數次重修,但其木雕石刻仍保持道光年間的原貌,是本宮的藝術之寶,
尤其三川殿檐下的龍柱、青獅、石枕、壁堵為精采絕倫石雕的繁紋華飾,及門堵
的細木雕刻,著實令人嘆賞。


昭應宮殿內多古物,其中包括楊延理 敬贈的古香爐、道光皇帝的「 澤覃海宇 」匾;
咸豐皇帝的「 恩德齊天 」匾、通判 丁承禧 敬立的「澤周海甸」匾、總兵銜 張兆連
敬立的「恩周赤子 」匾、通判 仝卜年的柱聯、鑄於咸豐九年的古鐘,都深具文化價值。

另外,後殿上左龕供奉的開蘭名宦 楊延理、翟淦、陳蒸「三大老」的木雕像,
更見證蘭陽開發歷程的重要文物。

重要的匾聯有:


咸豐捌年歲次戊午年二月十九日

    恩德齊天      信官長白富謙敬獻


同治柒年端月    澤周海甸   藍翎同知署噶瑪蘭通判 丁承禧謹酬


道光皇帝御賜
   
澤覃海宇



光緒皇帝之印
  
與天同功

 

大清咸豐九年陽月穀旦  信官長  白富謙敬鑄 (鐘)

嘉慶庚午年  楊廷理製 (香爐)

光緒七年仲秋穀旦    恩同赤子

     欽加總兵銜統帶弼青新右營 閩浙儘先補用副將  張兆連敬獻


海不揚波萬國梯航歸帝版
 
民皆安堵一方樂利仰神功

     道光己未首夏   古虞 仝卜年敬書




日治時期昭和七年(1932),再次重修。
將左右山牆土角壁改為紅磚,內牆貼三十年代盛行的白瓷磚,舖換屋瓦,屋脊剪貼,
殿宇石作,主體及細部鑿花則保持原狀,未予更動 …..




在材料之選用上,多為由大陸進口之上乘建材,如福杉、青斗石、泉州白石、尺磚等,
在蘭陽地區寺廟中,亦無出其右。




因此整體而言,不管在歷史條件、建築組構、裝修手法或材料選用上,

昭應宮屬當地最具價值之廟宇。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