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頭山為台灣民初佛教聖山,地跨新竹縣峨眉鄉、苗栗縣三灣鄉與南庄鄉,
昭和二年(1937) 年獲選為台灣十二勝景之一,全山共有十八間寺庵,其中有十七間建築於岩洞內,
於獅頭部份係屬岩壁地形,其形酷似獅子蹲踞之狀,故名為獅頭山


清道光六年(1826),當時的淡水廳同知計畫拓殖中港溪山區,曾率隨從到祭出湖(今三灣鄉
頂寮村)巡視,東眺中港溪北岸的一座雄偉嵯峨的山頭,酷似獅頭,而以「獅頭」名之,這是
獅頭山名稱的由來。

獅頭山的寺廟,大部份以天然岩石建築而成,若隱若現的掩映在青山綠樹之間,
其位南端獅頭的部份,更是精華所在。

羅列在苗栗縣境的寺院有:勸化堂、輔天宮、開善寺、獅頭岩、超昇靈塔、饒益院、紫陽門
、舍利洞
等,而位在新竹縣境的勝景有:望月亭、元光寺海會庵、靈霞洞、金剛寺、萬佛庵
梵音寺等,真是美不勝收。

清光緒初年,桃園商人邱普捷,到南庄一帶向山胞採購山產時,仰望獅頭山,
岩岫盤曲,雲煙縹紗,深深覺得此地毓秀鍾靈,為一處隱居淨修
的好地方。

晚年,他看淡名利,於光緒十八年(1892),將山中的一處天然岩洞(即今獅岩洞),
加以整修,設寺禮佛,是為獅頭山的開山元祖。
爾後,各地善信僧尼陸續前來,或因岩結庵,或鑿洞為寺,慢慢地形成寺院羅列的盛況。


獅頭山自登山口到水濂洞之間,林木扶疏,寺院林立,在這清靜莊嚴的佛教聖地,
聽暮鼓晨鐘,望山嵐清流,彷彿置身塵世之外,益添靈山的幽雅氣韻。

勸化堂元光寺並稱獅頭山開山廟,為以釋、儒、道三教教義化導眾生,淨化心靈之寺廟。
其建築依山而建,自紫陽門而上經輔天宮、勸化堂、開善寺、首陽門、道德門而出,
層疊屋脊、燕尾飛騰,遠眺中港溪山谷, 氣勢軒昂。

紫陽門輔天宮的山門,為穿堂式格局, 屋頂是重檐歇山式建築,格局巍峨堂皇。


紫陽門整體採用磚、瓦、土、石混合結構,門上斗拱則以木結構為主,
在磚石牌樓面,匠師將它分割成數個塊面,每一個塊面稱為「一堵」,名稱由下而上

,依次為「櫃台腳」、「裙堵」、「腰堵」、「身堵」、「頂堵」、「水車堵」。




「櫃台腳」位於最底層,雕成矮櫃台形,藝匠巧妙安排花卉圖形;
其次「裙堵」是線雕的花鳥獸結合圖;「腰堵」是浮雕的花草紋;
雕工最精緻者屬左右兩片「身堵」,形體簡潔,線條柔和。






輔天宮創建於大正四年(1915),坐北朝南,由紫陽門、金亭、前埕、拜殿 、正殿、
鐘鼓樓、獅山大樓、會議室、炊事房、石階迴廊等空間所組成。


佇立清虛門前方,放眼望去,錯落有致, 尊卑分明的前殿與正殿屋頂,華麗熱鬧。

在獅頭山林立的寺廟中,以勸化堂的規模最宏敞,廟貌也最堂皇。





勸化堂創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迄今已101年歷史。



創建之初,經公議決定,在前山除勸化堂(天堂)、輔天宮(地府)、開善寺(西方)三大聖剎外,
之後並增設舍利洞、饒益院兩寺院,及南天、紫陽、清虛、道德、淨土等五大門,並有獅頭石、
超昇靈塔、阿彌陀佛峭壁,九曲天河、古山門、禪道等勝景。



堂殿利用原有的天然岩洞築成,廟身部份嵌入山洞中,從遠處眺望,整座廟宇深藏在
樹蔭竹藪裡,翠綠滿山,蒼雲碧澗,意境清幽。 勸化堂外觀華麗,內部石雕、木雕、
彩繪等裝飾,樸拙而柔美,保有豐富多元的傳統 藝術作品。



廊檐的一對龍柱是手工雕成,右龍的口中含珠,左龍的口中則未含珠。
據說是雕刻師父不同,一柱一龍,造型渾圓古拙,線條柔美流暢。
整條龍環抱石柱,由上而下,迴轉上 揚,姿態軒昂,俯仰有致。



正殿兩側前檐牆的透雕八角石窗,雕的是麒麟,線條簡單,造型渾厚,深具樸拙之美;

廂房的八角鑄鐵窗,造型典雅;御路石的貼地蟠龍,栩栩如生,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出了道德門後迎面而來的是陡峭的千級石階「石磴禪道」,考驗登山客的體力與耐力。

續行約三十分鐘可抵達全山最高點「望月亭」,此地為新竹、苗栗縣之交界點,

更往前去則是屬於獅尾(峨眉鄉)的範圍了…..

(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