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前,平埔族毛少翁社活躍於天母一帶,社域稱為 Pattsiran (八芝蘭)。明末漢人入墾,
康熙四十二年(1703),張洲仁, 鄭維謙從其哩岸入墾,六年後,賴永和等人正式請墾北路
毛少翁社東勢荒埔,範圍東至大山、西至舊和道、南至大浪(番仔溝)北至少翁溪(橫溪)。
他們沿著基隆河上岸、來到一片平坦荒埔,開始墾荒,在基隆河與其支流魔神仔溝會流處,
搭建一小小的福德祠供奉土地公,並在附近蓋茅屋居住。
今福德、舊佳、福佳里及福林里西北側,係雙溪、基隆河及劍潭山(圓山)間的沖積平原,
先民取名為「福德洋」,意思是「有土地公保佑的平原」。
魔神仔溝一帶陸續發展出十幾間店鋪,俗稱「店仔間」。
此時期開鑿了雙溪圳、七星圳、乾隆初年又新增福德圳、礦溪圳、更擴增開墾的範圍。
不料,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一場河水氾濫衝毀了福德祠,居民更住上游處新建芝蘭廟,
再度聚眾而成為街肆,稱之為「蘭林街」。
嘉慶八年(1803),淡水聽同知<胡應魁> 巡視蘭林街,看到山峰鮮翠,川流證明,
不禁發出「宛如入芝蘭之室」的讚欽,囑咐將蘭林街改稱為「芝蘭街」。
嘉慶十七年(1812)芝蘭廟重修,改祀神農大地為主神,並易名神農宮。
神農宮遂成為芝蘭街的中心,
廟前自然成為農產品集散地,社子、金山、淡水、基隆的小販也擔負特產、魚貨前來趕集。
咸豐九年(1859)發生大規模的漳泉械鬥,芝蘭街焚燒殆盡,鄉紳<潘永清>和 <潘盛清>兄弟
倡議建新街於下樹下。
下樹林指今日捷運線以西,基河路以東的區域,拓墾之初因樹木叢生而得名,也稱為霞樹林。
這就是後來的士林新街…..
神農宮原名為芝蘭廟,因奉祀福德正神故又名福德祠,始建於康熙四十八年至六十一年間。
乾隆六年,因洪水釀災故遷至現芝蘭街,並於嘉慶十七年修建後改稱為神農宮,奉祀主神
也改為神農大帝,副主神仍為福德正神。
可惜經歷多次修建已不復原貌。
芝蘭廟為漳州移民所建,係士林地區最早形成之祭祀圈,見證士林地區先民開拓之歷史。
廟內惟仍保有福德像、開基神農,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古碑,咸豐年間之香爐,
以及木製長生祿位等古物,值得重視。
位於芝蘭廟的旁邊,真有一條名為舊街的巷弄…..
穿梭其間, 還可以發現一些三合院古厝;
舊街與文林路口,還有一棟清代的街屋建築。
前一陣子因都更而名噪一時的「文林苑」
知名餅店「郭元益」正發跡於此…..
2002年郭元益食品成立糕餅博物館士林館於士林橋頭之郭元益百年老店原址,
融參觀、教學、推廣、實作、啟發等功能,展品陳設更豐富多樣,將糕餅歷史與禮俗的發展
做最佳詮釋,導引世人了解糕餅的深厚內涵並進而親近,開創無限寬廣的餅食文化之路。
郭元益食品成立的博物館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回饋為出發點。
走訪舊街可順道參觀…..
有幾件事想跟您分享 據我了解永青工當初遷建芝蘭街有幾項原因 漳泉不合 地勢低窪容易淹水 再
來遷到今日的大南路 是因為方便通商易和板橋地區的漳州人聯繫 還有人口增多需有更多的土地 近幾
年因為很多人為破壞將潘祖厝嚴重破壞 雖有重修意願 但政府遲遲不肯動作 也讓這一段重要的開拓
史給煙沒 希望能有多一些文化界人士關注這段歷史
有幾件事想跟您分享 據我了解永青工當初遷建芝蘭街有幾項原因 漳泉不合 地勢低窪容易淹水 再
來遷到今日的大南路 是因為方便通商易和板橋地區的漳州人聯繫 還有人口增多需有更多的土地 近幾
年因為很多人為破壞將潘祖厝嚴重破壞 雖有重修意願 但政府遲遲不肯動作 也讓這一段重要的開拓
史給煙沒 希望能有多一些文化界人士關注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