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又名《臨河序》《蘭亭集序》《禊帖》。東晉王羲之書,米芾曾譽為天下行書第一
此帖用筆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的縈帶,纖細輕盈,或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
整體佈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 ,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 . . .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王羲之與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孫統、
李充、孫綽、謝安、支遁、太原王蘊、許詢、廣漢王彬之、高平郗曇、餘姚令謝勝等「少長群賢」
41人在會稽山陰集會,為蘭亭集會,是時有二十六人得詩三十七首,後輯為《蘭亭詩》。

蘭亭集序》為王羲之為《蘭亭詩》所寫的序言。



原文如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
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雖趣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
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興,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通篇語言流暢,不勉強藻飾、通俗自然,結合駢句、駢散,靈活自如,
堪稱歷代名篇……





其書法則飄逸流暢,如行雲流水而又筆力雄健。





唐太宗得到真跡,即令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歐陽詢等臨摹翻刻
分賜皇子、近臣,世稱「唐人摹本」。唯王書原本據傳已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不復得見。

陸游因此感慨:「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






但唐太宗昭陵曾於五代時被溫韜所盜,而被盜物品名單中並沒有《蘭亭集序》,
因此一般相信《蘭亭集序》現存於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中。

今存的摹本以「神龍本」最為著名。






1960年代盛行一時的蘭亭論辨, 孰是孰非現在看來似乎是無庸多議;

而蘭亭序論定為王羲之所書,似乎也無庸置疑;
只可惜原跡已被唐太宗殉葬,幸留臨摹本傳本,有神龍本、定武本、絹本及歷代名書家臨本,
除神龍本較形似傳神外,其他又以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所臨書最為上乘,

吾人臨書可擇一習之。







後世書學二王者,莫不臨摹此帖; 
趙承旨極其畢似, 而八大最具有個人色彩……






吾人習書以來,臨習最多者亦為此帖,

除由此深入二王之外, 不也有相同的喟嘆及感慨?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曾思以此將書齋取名為「斯文堂」,

又恐人誤解,徒增失落,

因不取…..(聊記一筆)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