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獻上的紀錄,漢人進入彰化平原前整個彰化縣幾乎是平埔族人所佔居,
而依人類學家的分類,彰化地區的平埔族可分為「巴布薩族」和「洪雅族」,「巴布薩族
分布在大肚溪以南至濁水溪之間,其中的「馬芝遴社」位在沿海的鹿港、福興一帶。

福興鄉位於彰化縣西海岸的中段,北隔鹿港溪與鹿港鎮為鄰,
東以與秀水鄉相接,南與埔鹽鄉、芳苑鄉相鄰,西面臨海。
漢人之入墾,大約從雍正起,至乾隆年間。清朝設彰化縣治馬芝遴堡,範圍涵蓋鹿港鎮及福興鄉。

福興原為平埔族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居住之地……

現今福興鄉行政區域中,保留有番社村,番婆村社尾村等村落名稱, 可以佐證。

明未清初,有漢人跟隨鄭成功來台,部分由福建省泉州、廈門一帶進入鹿港、福興鄉內,
開荒墾殖。

據說入墾此地的移民多來自於福建省興化縣,也因此稱此聚落為—「福興」。

光緒十三年(1887),屬台灣府彰化縣馬芝堡;日治初期改為台灣縣彰化出張所馬芝堡轄域。

明治三十年(1897),屬台中縣鹿港辦務屬馬芝堡。數年之改為彰化廳鹿港支廳馬芝堡管轄。

日治後期,實施地方官制大改革,隸屬台中州彰化郡「福興庄」;
光復號改屬台中縣彰化區福興鄉。旋於民國三十九年底,廢除區署,定為彰化縣福興鄉。


 
福興鄉番社、社尾二村。距鄉治(橋頭村)街區東南方.五公里,位於彰化隆起海岸平原
中央略偏北,鹿港溪(台灣溝)之北岸,海拔約五至一O公尺之間。

地名因往昔為巴布薩平埔族之聚落,故得名。
直至日治末期,舊大字番社轄區內尚有平埔族後裔九十四名居留此地。

在漢人逐漸入墾之後,馬芝遴社人最終面臨遷移或被同化的命運,似乎是必然的發展。

穿越過番社村的番花路(從番社至花壇) 應該是後來開通的道路,
而原本的舊街(番社街)竟被攔腰切成東西兩側…..

轉入番社路,應是昔日當地主要之街道,併連的合院建築,相同朝向,面對著眼前的田野….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內埕圍牆上鑲著雙喜字樣的謝家古厝。

古厝分為內外埕;外埕有一畚穀亭,內埕設有門樓,門樓上書寫有「協春堂」字樣;

建築形制為傳統三合院,裝飾並無過多之著力; 但見其純樸及穩重….

若非正廳明間的額名「寶樹流芳」,不容易一下判斷為謝家古厝;
大廳內空無一物卻留下一塊恭賀<謝銀來> 當選鄉長之舊匾額, 至此大致可判斷此宅為
光復後民選第三,四任鄉長之故居。

沿著番社路仍有多棟三合院建築, 具有鄉同的內外埕格局;
可以想見昔日的田野聚落之景況….

為何馬芝遴社的人口數到了日治末期會只有不滿百人之數?
原因除了東遷埔里及台灣各地的人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平埔族人與漢人的通婚非常的普遍,
由於通婚情形大都是平埔女子嫁給漢人,嫁予漢人後所生的子女,種族上亦被認定是漢人;

世代蕃衍之後,許多人的血液裡也必然融入了平埔族人的因子。



根據陳俊傑所著的2000年 <馬芝遴社平埔族現況調查> :
馬芝遴社社民之中最顯赫的<潘邦治> ,由於其家族在日治時期因為財勢、官勢在當地無人能
與之匹敵,不僅人丁興旺,其姊妹分別招贅或是嫁給了番社庄裡的梁姓、李姓、陳姓等家族,
結構成一個番社中無人能與之抗衡的龐大家族,



潘邦治曾於清末苦讀漢學高中秀才,
旋即出任彰化縣衙的小吏,日治時期後歷任地方行政官員,

只是不知其家族的現況如何? 是否留下一些印記?

恐怕得買書來看,才能進一步有所知悉….

0

4 留言

  1. Wei 2012 年 7 月 14 日 於 下午 1:11

    <謝銀來>先生為應為光復後民選第三,四任福興鄉長。

  2. Wei 2012 年 7 月 14 日 於 下午 1:11

    <謝銀來>先生為應為光復後民選第三,四任福興鄉長。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