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原稱為「田中央」,此地在古時武東堡之南端,正當通往北斗鎮(古時稱東螺西堡)之要路。
清道光三十年(1850),沙仔崙(屬古時東螺東堡,今日埤頭鄉三塊厝)街肆,因濁水溪發生嚴重
氾濫而流失大半,於是擇定此地,將水田改變為店肆林立之地,「田中央」之地名便是因此而起。
康熙六十年代,當地稱為大武郡堡,雍正十二年分為二堡,稱大武郡東堡及大武郡西堡,
乾隆年間簡稱武東堡及武西堡。
此地方原稱平埔Arikun族大武郡社的佔居地,大武郡之名恰為其社名。
康熙年間由泉州移民施世榜以施長齡墾戶之明,著手開墾荒埔,康熙四十八年(1709)墾成,
其餘部份於乾隆初年(1736)由蕭姓泉州移民自任墾首而拓成。
當時建立者,有枋橋頭(今社頭鄉內)、紅毛社(今田中鎮內)、奶潭(今田中鎮卓乃潭)等庄。
根據文獻的記載,可以發現彰化縣八卦山南麓的大武郡社是平埔族的重要聚落,
也是清朝駐軍或文官南來北往的交通要衝。
根據調查,大武郡社不但包括許多小支社,設域可能涵蓋現在的彰化縣社頭鄉、員林鎮、
埔心鄉、永靖鄉、田尾鄉、田中鎮、以及南投縣名間鄉和南投市的一部分,面積廣達
數百平方公里,中心大約位於現在的社頭鄉舊社村一帶。
武東堡轄下有田中央庄、內灣庄、卓乃潭庄、普興庄、大平庄、大紅毛社庄等聚落,
其中的內灣庄正位於八掛山腳下的中南路一帶….
這一區域內的最大望族非陳氏莫屬; 也因此當地有數間陳氏家廟。
內灣陳氏祖廟「崇禮堂」係由「炳文公」(1875-1965) 帶領其長子「鍾英」所興建,
陳家族譜記載:炳文公在日治時期曾任二八水區長,承父親劃棟公管理陳聖王公遺產,
命長子興建威惠堂於大丘園水源地,奉祀元光公又倡建大宗祠聚星堂、以及五房公崇禮堂。
聲揚公派下子孫十九世祖「瑞興公」於道光初年(約1822) 渡海來台,輾轉定居於現址。
陳氏家廟匾額上記載著明治庚戌年(1910),
「崇禮堂」牌匾上的日期亦是明治庚戌年,祖廟應該落成於當時。
正廳內懸掛著日治時期「高文及第」及「五代傳翁」等匾額; 顯示家族之榮光。
「崇禮堂」(地址 : 彰化縣田中鎮中南路三段1巷25號) 一般稱之為第二祖廟,
因維護的狀況較佳,目前仍作為宗族祭祀的主要場所….
(因未對外開放,只能遠觀,部份照片引用自網路)
至於作為第一祖廟的「崇德堂」(地址:彰化縣田中鎮中南路三段612號)
則因為殘破不堪,早已形成危樓,隨時有倒塌之虞。
「崇德堂」曾經李乾朗老師訪查,認為是台灣中部前五名之民宅家廟作品,
只是,對照今日殘破之景況,怎不叫人欷噓?
進入探視,裡面牌位一空,雜草漫生讓人卻步,
唯見上方「五代傳翁」、「高文及弟」古匾仍懸著。
「五代傳翁」或許指的是陳炳文年高徳劭之譽;
至於「高文及弟」(日文:KOBUN KYUDAI)
該也是指陳炳文曾在日治時期通過文官考試而擔任縣官(區長?) 之意…..
(光線灰暗,無法細睹其題署)
由於太荒廢,二邊過水迴廊除了雜草叢生外,也只有員光處的精雕巧琢
還能追緬了家族曾經的風光;
不僅傾圮,實已成為危樓; 若無意整建,不如儘速拆除,免生意外….
(若拆除,部份構件不妨保留於崇禮堂,以供後人追憶)
崇德堂旁的小廟,淳樸帶有點古風…..
看來香火鼎盛,相對於崇德堂的落拓,形成強烈得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