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地名的真正由來,是自番語譯者,此地往昔為巴布薩平埔族(Babuza) (貓霧拺)
二林社(Gielim)所在地。康熙末年間,已有漢人入墾。康熙六十年設堡,名為二林堡。
雍正年間劃出一深耕堡。乾隆年間,復自深耕堡分出二林下堡,改原來二林堡為上堡…..

光緒十三年(1887),屬台灣府彰化縣二林上堡、二林下堡、深耕堡。

明治三十年(1897),屬台中縣二林辦務署二林下堡、深耕堡,部分屬鹿港辦務署二林上堡。
明治卅四年(1901) ,改為彰化廳番挖支廳二林下堡、深耕堡,部分屬鹿港辦務署二林上堡。

明治四十二年(1909),再改隸台中廳二林支廳二林下堡、二林上堡及深耕保。

日治後期改屬台中州北斗郡二林街

光復後,民國卅四年改隸台中縣北斗區二林鎮,
旋於卅九年底改隸彰化縣二林鎮迄今。

日治時期,日人投資的源成農場,剝削蔗農,引起「二林蔗農事件」。

後來鹿港辜家接手經營糖廠,陸續引桃、竹、苗客家人進入二林甘蔗栽種,大部分在東興
、原斗、後厝里,其中以十三戶、八間、梨頭厝、番社聚集成客家庄,隨著時光轉移,
客家人與當地泉洲與漳洲生活日久,衍化成為一般俗稱的「福老客」…..

二林鎮雖然地處偏遠地區,但在清朝時已是文風鼎盛的地方。

據地方耆老者傳說:清嘉慶年間,彰化縣令楊桂森到本地發現境內仁和宮前連賣豆漿
、油
條的小販也能吟詩作對,楊縣令認為,這地方應取名為「儒林」比較適合。


因此本鎮也被稱之為「儒林」….. (二林的臺語發音即為儒林, 另仁和宮旁有一儒林路)

日治初期,二林鎮主要的市區集中在斗苑街南邊與舊二林溪的南北岸,
而仁和宮則在市街正北方。

莿仔埤圳於大正年間開鑿後,聚落往北邊發展,仁和宮廟前的十字街成為市街中心。

昭和年間,二林市街以消費市場與仁和宮前的十字街最為熱鬧,市場到東邊運動場
與公學校的街上也有不少店家,而市街東邊為文教與行政區,二林公學校、尋常小學校
、庄役場、二林分室與武德殿等設施均集中在此。

至今仁和宮周邊仍留有日治時期街屋數幢…..

二林的武德殿仍維持前次造訪時的樣貌,不知何時才有整修之打算?

仁和宮現況建築格局為三殿兩廊式,三川殿面寬三開間,屋頂使用歇山式,
兩側屋簷以斗拱使山牆伸出支撐,形成至為秀麗,大門兩旁之窗飾雕刻精巧,
石獅及柱珠古樸而雅致。

整體建築遵循著傳統形制,內藏文物頗為豐富,正殿供奉媽祖,兩旁千里眼
及順風耳拱恃左右,氣氛莊嚴舉肅穆,後殿主祀觀音,皆為硬山式建築,
全殿古色古香,令人發思古幽情。


仁和宮於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經內政部公告指定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走訪

二林老街的昔日風華…..
 

0

發表留言